咱们今天聊一个挺有意思的事儿。
现在一说起电动车,很多人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可能还是特斯拉,还有那个天天在网上话题不断的马斯克。
但大家可能没太注意到,就在咱们身边,有个平时不怎么爱抛头露面的中国企业家,叫王传福,他带着比亚迪,已经悄悄地在销量上把特斯拉给超了,成了全球新能源汽车卖得最多的。
这就让很多人感到好奇了,这个王传福到底有啥能耐?
他既不像有些老板那样能说会道,也不爱搞什么个人崇拜,怎么就能把企业做得这么大,甚至在全球商界都排得上号,影响力越来越强呢?
这背后肯定不只是车子卖得便宜那么简单,里面藏着的学问可深了。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咱们得先看看王传福这个人是干什么出身的。
他不是搞金融的,也不是搞市场的,他是个彻头彻尾的技术专家,骨子里就是个工程师。
最早的时候,他靠做手机电池起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把比亚迪做成了这个领域的佼佼者。
这段经历非常关键,可以说,这就是比亚迪后来造车能成功的基石。
为什么这么说呢?
大家想想,电动汽车,什么东西最重要、最贵、技术门槛最高?
那肯定是电池。
当别的汽车公司还在全世界到处找供应商买电池,看人家脸色、被人卡脖子的时候,王传福自己家里就有一整套成熟的电池产业链。
这种从源头上就把核心技术牢牢抓在手里的做法,行话叫“垂直整合”,说白了就是“我的地盘我做主”,从成本控制到性能优化,再到供应链安全,他都有绝对的话语权。
这就好比开饭馆,人家还在发愁去哪儿买菜、菜价贵不贵,他自己开了个农场,想用什么菜、用多少,自己说了算,这优势一开始就建立起来了。
有了这么扎实的地基,王传福就开始在上面盖楼了,而且他手里的“图纸”和“建材”都是自己研发的独门秘籍。
咱们挑几个最厉害的来说说。
第一个,也是让比亚迪名声大噪的,就是“刀片电池”。
这东西解决了电动车一个最大的安全隐患。
以前很多人不敢买电动车,总觉得电池不安全,怕万一撞了车会起火,心里不踏实。
王传福的团队就想了个办法,他们改变了电池的物理结构,把电芯做得像刀片一样又长又薄,直接整合进电池包里。
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空间利用率高了,同样大小的电池包能塞进更多的电量,车子的续航里程就上去了。
更重要的是,它的结构强度和散热性能都变得非常好。
比亚迪做过一个很出名的实验,叫“针刺测试”,就是用一根钢针直接刺穿电池,结果刀片电池只是冒了点烟,没有起火也没有爆炸,而普通的三元锂电池一下子就烧起来了。
这个实验视频一放出来,就给消费者吃了一颗大大的定心丸,让大家觉得,原来电动车也可以这么安全。
第二个法宝,叫“DM-i超级混动”技术。
这一招可以说直接开辟了一个新市场,打得很多对手措手不及。
在纯电动车还有充电难、跑长途焦虑这些问题的时候,王传福提供了一个近乎完美的过渡方案。
DM-i这套系统,简单理解就是一台“主要用电来开”的混合动力车。
它有一台效率很高的发动机,但这台发动机大部分时间都不直接驱动车轮,而是像一个随车携带的“超级充电宝”,安安静静地在那里发电,然后用电动机来开车。
这样一来,你在城市里上下班代步,驾驶感受就和纯电车一样,非常安静、平顺,起步也快,而且因为用电成本低,所以特别省钱。
真要跑长途了,你完全不用担心找不到充电桩,因为有发动机在,加油就行,它的亏电油耗也能做到百公里三四个油的水平,比很多传统燃油车都省。
这就等于,你花一辆车的钱,既体验了电车的优点,又没有了里程焦虑,这种产品精准地抓住了大量想从油车换到新能源车、但又心存顾虑的消费者的需求,销量自然就爆了。
光有这些还不够,比亚迪的技术储备远不止于此。
比如他们用在高端品牌仰望上的一些“黑科技”,像能让汽车实现原地掉头、横向行驶的“易四方”平台,还有能主动调节悬架、让车身在各种路况下都保持平稳的“云辇”系统。
这些技术虽然价格不菲,但它们向全世界展示了比亚迪的技术上限,告诉所有人:“别以为我只会造便宜的家用车,顶尖的技术我也玩得转。”这极大地提升了整个品牌的形象和价值。
所有这些技术成果,都不是凭空变出来的,而是靠真金白银砸出来的。
咱们看一组数据,根据公开的财报,2023年,比亚迪全年的研发投入接近400亿元人民币,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它当年的净利润。
这是什么概念?
这就好比你开了一家公司,辛辛苦苦一年赚了300万,结果你拿出400万来投入到新产品的研发上。
这种近乎“疯狂”的研发投入,在全球所有车企里都是非常罕见的。
正是这种对技术近乎偏执的追求和不计成本的投入,才换来了比亚迪在技术上的持续领先,形成了别人很难模仿和超越的“护城河”。
技术强了,产品好了,自然就要卖到全世界去。
王传福的全球化布局也下得很大、很稳。
他不是简单地把车运到国外卖掉就完事了,而是深入到当地市场去。
比如在欧洲,他们在匈牙利投资建厂,直接在欧洲大陆生产汽车,以更好地适应当地市场;在南美洲,他们在巴西建立了大型的生产基地,不仅生产私家车,还生产电动大巴,深度参与当地的公共交通绿色转型;在东南亚,比亚迪在泰国等市场已经成了新能源车的销量冠军。
现在,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已经开进了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街道上。
这已经不单单是商品出口了,更是一种技术、品牌和标准的输出,它有力地证明了,我们中国的制造业正在从过去单纯的“世界工厂”,向着掌握核心技术、引领全球产业发展的“全球品牌”大步迈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