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持股49%的马来西亚宝腾近期再次推出第三代Saga,小幅度场景修正,换了个心。昨天在吉隆坡的发布会上,宝腾宣布放弃老那台1.3升的引擎,改用吉利的1.5升自然吸气发动机。参数说实话不炸裂,最高95千瓦,扭矩150牛米。这个用料偏硬的新引擎对于马来西亚市场是够用的,不可能开个百公里油耗测算一下,估计拼个出场价在6万林吉特左右(大概十几万人民币)也能接受。国内市场的同价位竞争可是卷死了——比亚迪海鸥、五菱星光,个个都在拼颜值/配置,长得都差不多,可买的人多得是。
我刚才翻了下宝腾的销量数据,2023年前十个月累计卖出了15.5万辆,其中Saga贡献了超四成。换句话说,这台祖传平台的小车实际上成为了工厂的现金牛。模具都摊到第三次改款了,利润稳定,风险降低。动力总成直接由集团货架拿货,甚至不用担心供应链断裂。你看这思路,似乎方向很明确:在海外市场打预算车,保证现金流,利润稳稳的。
对比国内市场,宝腾的策略跟吉利对高端车型的布局差异明显。吉利在国内推银河、极氪,打造品牌高端形象,攀升港口,围绕国内市场内卷跑得飞快。而海外呢?宝腾用亲民车型稳固市场,完成利润积累。还能把1.5升自研引擎扭到更多国家,用以降低单位成本。你要说,这是不是内卷高端、外卷实惠两手策略?听着不那么浪漫,但从集团角度讲,是不是能撑到下一轮技术变革的关键?在某些人眼里这就是稳字当头。
其实我脑海中也会浮现一个问题:未来是不是会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打包老平台出海?比如说,把一些成熟平台推到海外市场,然后留出高端品牌空间。毕竟,能出海的老平台成本低,已经验证过的技术,不用再花太多成本在底层研发上,也不用担心供应链不稳定。反而可以用这些平台作为现金牛,攒点利润再投入到新技术上。
这让我想到一点:国内的内卷其实还挺严重的。就好比,去年宝马和奥迪在中国搞豪华车大战,价格差不多,配置也差不多,可真是拼了命留客户,但利润空间越来越薄。反观宝腾,摇身一变做出稳定的海外底盘车——其实是一种走稳脚跟的策略。你怎么看呢,是不是未来我们要面对一个更加分层的市场:高端留中国,低端和中端去打天下?
还有啦,刚才我翻了下宝腾内部文件,看到一段很随意的记录——Saga的市场份额超出预期,用户口碑还不错,意料之外的低维护成本。这段让我觉得,宝腾其实事先没考虑得那么复杂,就是不折腾。并且,这些车型在菲律宾、巴基斯坦等路况复杂的国家,成本控制、耐用性尤为重要。这点,跟国内周边车市的激烈对比,还是差一大截。
我还在琢磨,宝腾会不会想出海更大一点,比如说东南亚、非洲、甚至拉美等市场再多布局一波?这种潜在市场一直都在,只不过没那么热衷花哨。 IMO(就我个人看),未来很可能会看到更多的老平台打包出海,比如说,用一台老的平台,做成不同品牌的拼盘项目,毕竟模具摊到第三次就稳了。
不过宝腾的这个策略会不会持续?还是说,等以后高端版出来后,又得回来国内陪跑?这其实挺难猜的。高端市场门槛高,竞争激烈,品牌力拼的是时间和技术;而偏向实惠的这个路线,却更像是扎根市场的常青树。你觉得呢?未来中国品牌会不会在走本土高端这块路子时,也开始考虑打包出海,再用低价屠戮海外市场?又或者,出海其实也会变得像拼多多一样,拼价格,拼成本,拼耐用?
这中间我也担心:如果中国品牌太过内卷自己,岂不是只是复制+拼价格?对这个问题,没细想过,但如果把成熟平台打包带出去,又能省下一堆技术研发时间。说白了,就是想用成熟资源用到极致,一边赚点现金,一边装备自己未来的高端。
宝腾这个小动作是不是反映了市场格局的某种微调?还是说,只是暂时的利益平衡?我想,可能都不是。有可能,未来的出海,不仅仅是硬件上的布局,更是一场品牌和技术混搭的长跑。一方面,老平台依然能保证基础市场稳定;另一方面,新技术新品牌,也要有空间去试水。
我真心想问,你觉得呢?未来咱们中国品牌是不是会用打包策略跑得更快一点?还是说,还是要靠技术创新和品牌溢价?这段先按下不表,但我总觉得,宝腾的故事,或许只是个缩影。
下一步,谁又会开始把老平台变成出海神器呢?这个答案,或许很快就会揭晓。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