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听到宋PLUS要逐步退出市场,我心里还是五味杂陈。前几天跟一位比亚迪老销售聊天,他也有点意外:宋PLUS卖得那么火,为啥要停?我当时脑子里迅速掠过这款车的种种场景,毕竟它曾是比亚迪走向主流的名片,卖了大概157万辆(这是官方数据,样本还是挺扎实的),能甩开一些同级别对手不说,还打进了相当多家庭的车库。
但从研发和供应链的角度来说,换代是必然。在一个产品线里,同价位、多款车型堆叠,反而绑死了自己的资源调配。就像烹饪一样,锅里东西太多,翻炒都不均匀,这样的比喻不算得体,但挺符合车企的产品管理现状。你得给核心产品足够的呼吸空间,这是研发端挺明确的逻辑。毕竟,海狮06作为宋PLUS的换代车型,也算是给这锅菜换了个新配方。
老实讲,我一开始还以为宋PLUS会继续拉锯,毕竟——它比宋PRO漂亮,消费者口碑底蕴深厚,尤其是在低配版本表现出的性价比,没几个竞品能做到(这里说的竞品主要针对15万到20万这个区间,纯电SUV)。车型确实太多太杂了,去年到今年,光是比亚迪海洋网系列,就推出了数个细分市场产品,难免会让渠道不知选哪个。而且我身边几个朋友也吐槽,同一个品牌买车,好像上一台刚提,下一台就换款了,换代节奏太快了。
这就带来了一个话题:到底怎么权衡产品的爆款效应和持续盈利?或许比亚迪此举,是转向精品策略的信号。海狮06换代,看名字就更符合比亚迪海洋+数字的命名体系(别问我为啥海洋,毕竟这也是品牌营销部门的事儿,咱们不深究)。这套命名里,数字代表序列,跟宋PLUS过去的名字环境不太一样。能想象,对车主来说,品牌认知要重新适应一阵子。
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去年底海狮06的设计方案就开始释出,那时候我还在想,这款车能不能做得比宋PLUS更讨好消费者——毕竟人家设计团队说了不打算搞个简单换壳,改得很彻底。从图纸到量产,供应链调整量不小,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停产宋PLUS,不是一刀切,是换代积累上的必经过程。
说到供应链,这事儿有点像组装乐高。一开始你有几百块零件是通用的,后来新模型出来,得改造零件的形状和比例,所以制造过程中很多环节都要同步升级,不然提早停产反而浪费库存。换代车型的测试包括芯片、电池管理系统甚至车身电子架构都得重新部署,这一切都没那么快。对研发的人来说,换车是换命,不能草率。
说实话我挺嫌麻烦这一点,换代车型带来好处多,风险也大,尤其是在渠道层面。之前一个4S店销售跟我说过,客户容易因为换代产品名字不一样,搞不清楚产品线,不想多做功课就直接去买别家的。这让我想到,如果宋PLUS真的逐步淡出,粉丝们会不会有点失落?毕竟它算是见证比亚迪崛起的神车,无论如何口碑是不会立刻褪色的。
估算下,宋PLUS停产以后,单车保值率可能会还有小幅回落,但如果海狮06能延续甚至提升品牌的号召力,用户换车成本下降,整体链路的跳转就会更顺滑。不过这里面细节真不少,我倒是想问问你们,有没有关注比亚迪其他车系的命名?感觉海洋生物+数字这么文艺的命名法,未来是不是所有新车型都会用这个体系?
跑题了,不好意思。这让我想起去年维修师傅跟我说,宋PLUS的电池包设计当年确实省了不少成本,但也留了点后门,换代车型估计得加码——这话我本来想不放这儿,怕太专业,但正好呼应换代的供应链花费增加这个点。
换代是正常产品切换,但对用户到底意味着什么?是换个更好更新的体验,还是换个开始摸索的新阶段?没人能说准。但我倒挺好奇,如果你是宋PLUS车主,看到比亚迪这么操作,心里会怎么想?愿不愿意跟着一起转向海狮06?抛开品牌,单看产品你更看中哪些点?
(这段先按下不表,等下还有别的感受想说)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