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抹黑新能源汽车,竟造谣“中国大量出口石油”,到底动了谁的蛋糕?

这个世界上最好玩的,就是看一群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人,一本正经地表演行为艺术。

你甚至分不清他们是蠢,还是坏,或者又蠢又坏。

最近的风向就很奇妙,总有一波神秘力量,对着新能源车疯狂输出,火力密集到让人以为电车刨了他们家祖坟。

他们输出的角度千奇百怪,从电池辐射致癌,到下雨天漏电秒变电烤乳猪,什么反智的段子都敢往外扔。

但其中最硬核,也最暴露智商的一个,就是振臂高呼:“我们根本不缺油!我们国家每年还大量出口石油呢!搞什么新能源,纯属脱了裤子放屁!”

每当看到这种言论,我的表情都非常微妙,像是在地铁里看到有人掏出大哥大打电话,还生怕别人听不见。

为抹黑新能源汽车,竟造谣“中国大量出口石油”,到底动了谁的蛋糕?-有驾

你第一反应不是反驳他,而是想掏出手机给他拍个照,记录一下这珍贵的、活的、会喘气的赛博化石。

说中国不缺油,大量出口石油,这已经不是认知问题了,这是对现实世界的基本参数产生了颠覆性的误解。

就像坚信地球是平的,水是方的,巴菲特炒股全靠内幕消息一样,属于一种朴素而又执拗的愚蠢。

我们来盘一盘这本简单到烫手的账。

中国上一次在石油这件事上能挺直腰杆,说自己“够用”,得追溯到上世纪了。

具体来说,是1993年。

那一年,中国正式从石油出口国,变成了石油净进口国。

这个转折点,就像你人生中第一次发现工资不够还信用卡一样,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拆东墙补西墙”时代的开始。

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个缺口非但没补上,反而越撕越大。

我们来看一下2NDAY的数据,就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咱们国家一年要烧掉多少石油?

答案是7.64亿吨。

这是个什么概念?

就是把这些油装进标准的油罐车,车队连起来能绕地球好几圈,堵车能从北京堵到纽约。

这么多油,我们自己能产多少?

2.1亿吨。

听着不少是吧?

大庆、胜利、长庆这些老功臣们拼了老命,也就这点产量了。

剩下的窟窿怎么办?

进口。

每年需要从国外吭哧吭哧买回来超过5.5亿吨的石油。

这意味着,你车里烧的每一滴油,十滴里有超过七滴,是坐着几十万吨的巨轮,漂洋过海,从遥远的波斯湾、西非海岸、或者俄罗斯的冰冻港口运回来的。

我们的石油对外依存度,稳定地站在72%以上的高岗上,迎风流泪。

为了买这些油,我们每年要花多少钱?

超过2.1万亿人民币。

为抹黑新能源汽车,竟造谣“中国大量出口石油”,到底动了谁的蛋糕?-有驾

注意,这是真金白银的外汇。

每年几千亿美元,就这么哗啦啦地变成了别人家的军舰、别人的高福利和别人家CEO的年终奖。

现在,我们再来看那个“大量出口石油”的传说。我们出口了多少?209万吨。

这是一个需要用计算器才能看明白的数字。

出口的209万吨,占进口的5.53亿吨的多少?

答案是0.38%。

是的,你没看错,百分之零点三八。

这个比例,约等于你在公司年会上抽中了一等奖,结果奖品是一包纸巾。

你确实中奖了,但这个奖,充满了对你运气和智商的双重侮辱。

说我们“大量出口石油”,就好像一个每年找亲戚朋友借了72万块钱过日子的人,因为给路边乞丐施舍了3毛8分钱,就到处吹牛逼说自己是社区首富、慈善达人。

这不叫自信,这叫精神变异。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数据如此清晰,逻辑如此简单,为什么还有人坚持不懈地散播这种一戳就破的谎言?

答案永远藏在钱里。

你觉得这是个物理问题,其实它是个经济问题。

你觉得这是个智商问题,其实它是个屁股问题。

掰开揉碎了看,攻击新能源车的,无非几路人马。

第一路,也是最核心的一路,是旧时代的遗老遗少们。

燃油车一百多年的历史,积累了什么?

是深不见底的专利护城河。

发动机的每一个冲程,变速箱的每一个齿轮,上面都密密麻麻地刻着别人的名字,写满了“此路是我开,要想过此路,留下买路财”。

我们国家汽车工业搞了这么多年,市场换技术喊了半辈子,结果呢?

核心技术,比如高端发动机、AT变速箱,依然被外资巨头拿捏得死死的。

我们每生产一辆合资燃油车,就要把相当一部分利润,以专利费、技术授权费的形式,恭恭敬敬地交出去。

这笔钱,就是全球汽车巨头们躺着都能数钱的“祖产”。

为抹黑新能源汽车,竟造谣“中国大量出口石油”,到底动了谁的蛋糕?-有驾

现在,新能源车来了。

这玩意儿不讲武德,直接掀了桌子。

它把燃油车最核心、最引以为傲、专利壁垒最高的“发动机+变速箱”动力总成,直接扔进了历史的垃圾桶。

取而代之的,是“电池+电机+电控”这套新三样。

在这条全新的赛道上,大家几乎是同时起跑。

甚至因为我们国家all in得早,在电池技术、供应链整合、智能化体验上,还实现了弯道超车。

这就等于,以前我们是在别人的规则里,玩一个我们永远赢不了的游戏。

现在我们说,对不起,换个场子,我们来打昆特牌。

你断了人家的财路,人家能不跟你拼命吗?

所以,必须把新能源车搞臭。

怎么搞臭?

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釜底抽薪,否定掉发展新能源车的根本逻辑。

“我们不缺油啊!发展电车多此一举!”——这就是他们的圣经,是他们所有攻击话术的基石。

只要这个谎言成立,那么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的战略就成了无的放矢,是瞎折腾,是浪费资源。

然后,他们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推出他们的核心论点:“燃油车技术成熟、稳定、高级,这才是正道!电车?那都是没技术含量的样子货!”

你看,逻辑闭环了。

他们嘴里的“技术”,特指内燃机的活塞运动和齿轮咬合。

在他们眼里,铸造一个能承受高温高压的发动机缸体,是鬼斧神工的技术;而设计一套能管理几千个电芯、精确到毫秒的BMS电池管理系统,那叫堆砌硬件。

调校出一台换挡丝滑的8AT变速箱,是百年功力的艺术;而写出几千万行代码,实现车机互联、智能驾驶、OTA升级,那叫IT民工的瞎鼓捣。

这种认知,就像一个打算盘的老师傅,嘲笑用超算的年轻人“没有灵魂”。

第二路人马,是这条利益链上的附庸者。

包括但不限于靠燃油车吃饭的经销商、维修厂、零部件供应商,以及那些写燃油车“恰饭”评测写了半辈子的媒体老师们。

他们的身家性命,都和燃油车这条大船捆绑在一起。

船要是沉了,他们就是第一批掉进水里的人。

为抹黑新能源汽车,竟造谣“中国大量出口石油”,到底动了谁的蛋糕?-有驾

所以,维护燃油车的“正统性”,就是维护他们自己的饭碗。

他们未必不知道真实数据,但他们必须假装不知道。

他们是谎言的放大器和二传手,用看似“专业”的口吻,把那些荒诞的论调包装得人模狗样,喂给那些信息不对称的普通消费者。

第三路人马,就是纯粹的跟风者和信息茧房里的受害者。

他们每天接触到的信息,都是经过前面两路人马精心筛选和投喂的。

听得多了,谎言也就成了他们认知里的“真理”。

他们会真诚地为你科普“电车辐射大”,会语重心长地劝你“买燃油车才保值”,会在你买了电车之后,用一种看傻子的眼神怜悯地看着你。

你跟他们摆事实,讲数据,没用。

因为你动摇的不是他的观点,而是他的世界观。

承认自己错了,比杀了他们还难受。

所以,你看,一个“中国大量出口石油”的谎言背后,牵扯出的是一场关乎万亿产业、国家能源安全和未来技术路线的世纪豪赌。

发展新能源车,从来就不仅仅是为了环保这个“政治正确”的口号。

环保只是个结果,甚至是个次要结果。

其背后最核心、最冷酷的驱动力,是生存和发展。

把能源的命脉,从别人手里夺回来一部分。

我们不能让整个国家的工业血液,72%都依赖于一条随时可能被切断的、脆弱的远洋航线。

这叫能源安全。

这叫“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

把产业的利润,从别人的专利库里解放出来。

我们不能永远停留在组装和代工的低附加值环节,眼睁睁看着别人拿走最大头。

我们要创造属于自己的专利,建立自己的标准,让别人来给我们交“买路财”。

这叫产业升级。

把花在买油上的每年几千亿美元外汇,省下来,投入到芯片、AI、生物医药这些更需要钱的领域去。

这叫资源优化配置。

这盘大棋,下得艰难,但必须下。

而那些攻击新能源车,散布“石油富裕论”的人,无论他们是出于无知,还是出于利益,客观上,他们都在做一件事:试图把中国拉回到那条被别人控制得死死的旧赛道上,让我们继续扮演那个勤勤恳恳的打工仔,永远为别人做嫁衣。

他们不是在跟你讨论车,他们是在跟你讨论国运。

所以,下次再有人跟你说“我们不缺油,搞电车没意义”的时候,你不用跟他争论。

你只需要带着一丝悲悯,看着他,然后轻轻地问一句:

“朋友,你上一次更新大脑里的数据库,是什么时候?”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