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欧洲的企业和普通工人总是成了国际政治博弈下的“炮灰”?最近斯柯达大规模裁员的新闻刷屏了,很多人都在问,明明是政客们在台前表态,最后却是企业和工人买单,这到底值不值?
其实,这种情况并不是第一次发生。还记得2021年立陶宛的“台湾代表处”事件吗?当时立陶宛政府允许台湾设立“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结果中国立刻采取了经济反制措施,暂停进口立陶宛商品。很多立陶宛企业的订单一下子就没了,工厂不得不裁员甚至停产,整个国家的经济和就业都受到了严重冲击。那时候,立陶宛的工人们也很无奈,明明自己只是想好好工作,结果却因为政客的一句话丢了饭碗。和现在斯柯达的工人们一样,他们都成了政治风波下最直接的受害者。
再看看德国大众集团的遭遇。2022年,欧洲一些政客因为新疆议题,要求大众关闭在新疆的合资工厂。大众集团左右为难,最后还是决定继续运营,但中国消费者对大众的品牌形象产生了负面观感。
那一年,大众在中国市场的部分车型销量明显下滑。为了挽回市场份额,大众不得不加大营销投入,甚至推出了更多本地化的车型。可即便如此,销量的下滑还是让企业感受到了政治因素带来的压力。企业高管在接受采访时也坦言,政治环境的不确定性让他们很难做长期规划。其实,这种被动和无奈,很多跨国企业都深有体会。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法国雷诺的做法。2023年,法国总统马克龙在中法关系紧张的时候,公开表示希望欧洲在对华政策上保持“战略自主”,不要被美中对抗裹挟。
雷诺汽车公司也很聪明,选择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推出了多款新能源车型。结果呢?雷诺在中国市场的表现还算稳定,没有出现大规模裁员。和斯柯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选择合作,一个选择对抗,结果完全不一样。其实,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在全球化的今天,闭门造车或者一味对抗,吃亏的往往是自己。
回到斯柯达。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斯柯达其实是捷克的支柱企业之一。2023年,斯柯达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占了全球销量的近三分之一,利润贡献更是接近一半。可惜的是,随着中捷关系的恶化,加上中国新能源车的崛起,斯柯达在中国的销量大幅下滑。
企业不得不宣布全球裁员8000人,主要影响的还是捷克本土的工厂。这背后,其实是政治和市场双重打击的连锁反应。捷克总统在台湾议题上和中国唱反调,结果被中国“拉黑”,中捷关系变得紧张。企业的订单减少,利润下滑,最后受害的还是那些每天在流水线上辛苦工作的工人。
有数据显示,斯柯达2023年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同比下降了近40%。而中国新能源车的市场份额则在不断扩大,像比亚迪、蔚来这些品牌的崛起,让传统车企的压力越来越大。专家也指出,政治因素和市场变化叠加,对企业来说是致命的。斯柯达的高管在内部会议上也承认,如果没有中捷关系的恶化,企业的日子不会这么难过。可惜,企业没有办法左右国家的外交政策,只能被动承受后果。
其实,欧洲很多企业都在中美之间摇摆。一方面,他们担心失去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另一方面,又要面对本国政客的压力。斯柯达的遭遇,其实就是一个警示。政治动作是有成本的,企业和工人很可能成为牺牲品。立陶宛的企业因为涉台问题被中国反制,德国大众因为新疆议题销量下滑,法国雷诺则选择合作稳住了市场。不同的选择,带来了完全不同的结果。
有调查显示,超过70%的欧洲企业高管认为,地缘政治风险已经成为他们最头疼的问题之一。很多企业都在考虑如何分散市场风险,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可现实是,像中国这样的大市场,谁都不愿意轻易放弃。可一旦政治风向变了,企业就可能面临巨大的损失。普通工人更是无力改变什么,只能默默承受。
说到底,企业的命运和国家的外交政策密不可分。政客们在台前高谈阔论,最后却是企业和工人承担后果。中国市场体量巨大,任何轻率的政治动作都可能引发经济上的“蝴蝶效应”。欧洲国家当然要坚持自己的价值观,但在处理和中国的关系时,真的需要多一份理性和克制。毕竟,企业和工人不是棋盘上的棋子,他们的生活和未来才是最真实的代价。
对于企业来说,未雨绸缪才是正道。分散市场风险,提升自身竞争力,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才有可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站稳脚跟。希望那些在办公室里拍板决策的政客们,能多为企业和工人想一想。毕竟,饭碗没了,谁都不好受。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