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英国汽车界闹出一件挺有意思的事:一家本土最大的车企捷豹路虎遭遇了网络攻击,停产时间超过一个月,政府也高调站出来说要给15亿英镑贷款担保“帮衬衬”,结果供应商们不买账,不仅没感激,反而满肚子火。
其实原因挺直白,这笔夸张的大额贷款根本没实质性动静,倒是捷豹路虎自己拿出资金在支撑企业。政府一面在嘴上说什么“救市英雄”,一面供应商们觉得不过是个空话筒说的,感觉差距就这么出现了,咋就会产生这么大的反差呢?
停产惊魂与政府的“及时雨”承诺
这一切都得从那次突然袭来的网络攻击说起。九月一号,捷豹路虎的核心电脑系统被黑客入侵,追踪零件和车辆的关键系统都瘫痪了,全球工厂不得不紧急停工,足足停了六个多星期。你得知道,捷豹路虎每天能生产上千辆车,还撑起了十二万个供应链上的岗位。
停产带来的影响就像水波一样扩散开去,九月英国的汽车产量跌到了73年来同期的最低点,供应商们一下子就没有订单了,现金流也跟着断了线,只能靠裁员来撑着,眼看行业局势要出大乱子,议员们就纷纷呼吁政府赶紧出手帮忙。
在九月底劳工党大会快要召开的时候,商务大臣凯尔终于亮出了个“大招”——由政府控股的英国出口金融公司担保15亿英镑的贷款,要是捷豹路虎偿还不了款,政府就帮忙扛80%的债务。
凯尔当时说得挺直率,强调这笔资金主要是为了“支持供应链”,帮助捷豹路虎补充现金流,然后再把款项发给那些受到影响的供应商。两天后,在大会上他还特意提到自己“宣布了15亿英镑的支持”,整得就像已经把救市的功劳牢牢拿在手里似的。
没想到吧,这看起来能解燃眉之急的“及时雨”,其实不过是一张“空头支票”。捷豹路虎早在十月初就开始慢慢复工,产能也在渐渐上升,预计到十二月初就能全部恢复运行,但那笔贷款却一直没有什么动静。这一出挺有趣的,政府说的天花乱坠,可实际资金到底流到哪里去了?
贷款“未开封”
这个答案把许多人给弄迷糊了:其实那笔贷款根本就没用上。直到十一月,捷豹路虎才跟汇丰、三菱日联这些银行签了贷款协议,可钱连公司账户都还没入账,供应商那边根本没有收到一分钱。
供应商们拿到的钱,其实是捷豹路虎自己掏的腰包。公司用自有的现金,也打算提前支付零部件款,慢慢把欠款清掉,这么一来,政府的宣传就有点尴尬了。
有零部件厂的高管私底下抱怨,政府这算是把“没做的事说成已经完成了”,弄得全世界都觉得政府帮了捷豹路虎一把,其实啥真帮忙都没有。政府当初还信誓旦旦地说贷款能“增强现金流、支持供应链”,可实际上呢,供应链的救命钱全都得靠企业自己掏腰包。这一操作,真是说不过去。
不过老实说,这笔贷款也算是有点用处的。对捷豹路虎来说,手头有个随时可以用的担保,能减低违反其他银行协议的概率,就像多了个“保险垫”。不过对那些还在苦苦等待的供应商来说,这种“备用保障”远没有真正的现金实在。
毕竟,员工得发工资、厂房也得交租,哪能等到“备用金”搞定那一天再来呢?这宣传跟实际差得挺远,难怪供应商们都觉得挺气的。
供应商的愤怒
供应商们心里的那个气,说白了就是现金流紧张逼得没办法。英国金属成型联合会早就指出了一大问题:多半供应商的支付周期是60天,9月1日一停产,到了11月1日正好是发票到期的日子,可是停产那阵儿没生产没销售,发票都开不出来,钱怎么还回不来啦。
就像手里拿着到期的账单,兜里却没有一分钱,日子怎么过得下去呢?更让人揪心的是资金在供应链中的传导问题。虽然捷豹路虎已经把钱付给了第一线供应商,但那些下游的小厂商还得靠这些上游供应商“救命”。
目前的局面是,大供应商可能已经收到了款项,可是传递到下面的速度快得令人抓狂,底层的零部件厂几乎快扛不住了。英国金属成型联合会主席斯蒂芬・莫利就说,有些厂子的钱已经到手,但更多的下游厂商的财务压力随时可能爆发。
在这种局面下,劳工党议员伯恩实在忍不住,直接写信给商务大臣,问了两个核心问题:政府到底怎么保证资金能到达底层供应商那里?为何认为贷款担保才是最靠谱的解决方案?毕竟,对供应商来说,他们需要的并不是“政府支持”的宣传噱头,而是能够立马用得上的现金流。
关键在于,政策宣传比行动还快,本应迅速到位的资金援助却被协议流程拖住了,结果没能及时帮供应商解决燃眉之急。好在,捷豹路虎的复工开始带动英国制造业出现了回暖的迹象,10月制造业PMI达到了近一年来的最高点,算是给整个行业打了一剂强心针。
企业主动出资帮扶供应链,展示了龙头企业的责任意识。这事也提醒大家:扶持实体经济不能光说空话,政策落得更实,得贴近供应商的急难愁盼,落实得更快更准,才能真正起到“撑腰”的效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