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50 万级电动性能车市场,宝马 i4 M50 是个 “特殊存在”—— 它带着 M 家族的运动基因,却装着纯电心脏;长得和燃油 4 系一样帅,开起来却有电车的丝滑。
但不少人纠结:这台 “电动宝马” 到底是情怀产物还是真・实力选手?结合 10 多位车主的真实反馈和实测数据,今天不吹不黑说清楚。
核心优势:这 3 点让宝马粉直呼 “对味”
1. 3.9 秒破百,动力猛还可控
宝马 i4 M50 的动力是真 “暴躁”:双电机爆发出 544 马力,官方零百加速 3.9 秒,有车主实测能跑到 3.6 秒,比燃油 M3 还快 0.2 秒。但它的厉害之处在于 “快而不疯”—— 电门踏板踩多少动力来多少,线性输出没有顿挫,就算新手深踩也不会慌。运动模式下还有汉斯季默模拟声浪,推背感配上 “轰鸣声”,驾驶仪式感拉满。
高速超车更是 “随叫随到”,定速 120km/h 时再给电,车身依然有强烈的加速力,这得益于前后双电机的全轮驱动布局,湿滑路面也不容易打滑。
2. 操控藏着宝马老味道
作为电动轿跑,它没丢宝马的 “看家本领”:M 自适应悬架 + 空气弹簧,过弯时侧倾很小,车身跟随性特别好,就算车重 2.3 吨,也不会有笨重感。方向盘指向精准,转向比 1:14.1,小区挪车、山路变道都灵活,开起来更像 “放大版 3 系” 而非笨重的电动车。
有车主开了 1.4 万公里总结:“底盘厚重有韧性,过减速带不颠,高速 120km/h 稳得像贴在地面上”,这种 “运动 + 舒适” 的平衡,比特斯拉 Model 3 Performance 更懂家用需求。
3. 颜值吸睛,掀背实用
外观是很多人买单的关键:超大双肾格栅、无框车门、溜背造型,选装丹泉石蓝配色,晴天显蓝、阴天近黑,回头率拉满。更惊喜的是掀背尾门 —— 开口大、后备箱深,放倒后排能塞进露营装备,比普通三厢电动车能装多了。
续航表现也算合格:CLTC 标称 560km,市区温柔开能跑 400km 左右,高速 120km/h 巡航电耗 18kWh/100km,实际能跑 450km,家充一度电才 3 毛钱,一公里成本不到 1 毛钱。
明显短板:这些坑要提前避开
1. 后排堪比 “小板凳”,储物寒酸
空间是硬伤:身高 180cm 的人坐前排调好位置后,后排腿部只剩一拳,座垫又短又平,长途坐 1 小时就硌腰。更尴尬的是储物空间 —— 没有眼镜盒,无线充电板和水杯架打架,后排连个顺手的储物格都没有,带娃出门很不方便。
底盘也太低,地库入口、减速带稍不注意就刮底,有车主自嘲 “每次过坎都像拆盲盒”。
2. 配置要靠 “花钱选”,智能化落后
50 多万的车,配置却很 “抠门”:座椅加热、自动驾驶辅助全要选装,加起来得花 2 万多,连入门版国产电车标配的座椅通风都没有。车机系统更是短板 —— 没有 CarPlay,导航只能用百度地图,偶尔还卡顿,泊车辅助经常识别不了车位,和新势力的智能车机差了代际。
隔音也不如预期:无框车门没配双层玻璃,高速 120km/h 时风噪、胎噪明显,得开大声音乐掩盖。
3. 续航波动大,冬季打折扣
续航受驾驶习惯影响极大:温柔开能跑 400km,运动模式猛踩电耗飙到 45kWh/100km,满电只能跑 190km,达成率仅 33%。冬季更 “缩水”,0℃左右市区续航只剩 320km,北方用户得频繁充电。快充速度也一般,100kW 功率要半小时才能从 30% 充到 80%。
选购建议:这 3 类人买了不后悔
1. 宝马死忠粉,追求性能 + 情怀
如果你一直想买 M Power 却预算不够,i4 M50 是 “平替优选”—— 花一半钱就能得到接近 M4 的加速感,还能保留宝马的操控质感,开出去既有面儿又有驾驶乐趣。
2. 单身 / 二人世界,后排很少用
家里有其他代步车,这台只用来通勤、约会,后排基本不坐人,那它的空间短板可以忽略。无框车门、掀背造型拍视频出片,3 秒级加速偶尔能 “崩” 一下路人,回头率拉满。
3. 充电方便,不跑长途
家里能装充电桩,日常通勤距离小于 50km,偶尔周边游(不超过 200km),续航焦虑会很少。家充成本低,一年开 8000 公里电费才 200 多,比燃油车省不少钱。
总结:不是完美神车,却是 “个性之选”
宝马 i4 M50 不是 “全能选手”,它有空间小、配置低的硬伤,但也有动力猛、操控好、颜值高的核心优势。它更像一台 “懂情怀的性能玩具”—— 适合不缺家用车、追求驾驶乐趣的宝马粉,不适合多孩家庭或看重智能化的用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