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车界传得沸沸扬扬,国外那些大公司,比如苹果、奔驰、福特啥的,一个个都暂停了电动车的开发或是拖延时间,日本丰田也转身搞氢能。有些人在网上议论,说中国一头扎进新能源,是不是看错了方向?别人都退出去了,我们还在奋力冲刺。细琢磨一下,反倒印证了咱们的路子走对了。电动车这盘棋,中国不仅没输,反而走在了前头。
国际老牌车企电动化放缓
说起来,国外那些车企的电动化步伐确实遇到不少难题。先讲苹果吧,从2010年左右就开始传要造车,2020年还公开表示计划在2024年推出自动驾驶量产车,结果到了2024年2月27日,他们内部直接宣布放弃整个项目,差不多2000名员工转而投入AI领域。原因很明白,研发了十年,耗费了几百亿美元,但技术卡在了L2级自动驾驶,而且定价还得从十万美元起步,跟市场需求已经脱节了。苹果董事会一看情况,这样继续烧钱不见得划算,于是果断决定止损收场。
说起来,奔驰的电动化布局也有点像苹果的节奏。2021年,奔驰那阵子可是信心满满,喊出到2025年电动车销量要占一半的豪言壮语,结果到2024年2月,却把目标推到了2030年。公司在投资者会上直接坦白,当前电动车只占全球新车市场的19%,欧洲的能源成本越发高昂、补贴又不够,消费者还是更喜欢燃油车。奔驰也没打算彻底放弃,只是采取了缓冲策略,打算稳住燃油车市场,计划到2027年推出新一代燃油车型,借用自己百年积累的技术线多赚点钱。虽说在中国市场表现还不错,但全球范围内,电动份额的表现就差强人意了。
说起福特,实话实说,比起那种空头支票更踏实一些。2025年上半年财报出来,显示他们的电动车业务亏了19亿美元,F-150 Lightning的库存都堆积如山了。8月21日,公司还宣布把下一代电动皮卡推到了2027年下半年,连三排座的电动SUV都砍掉了。到10月31日,Lightning还停产了六周,直到2025年1月6日才恢复生产。福特的CEO吉姆·法利直言不讳地表示,随着美国联邦税收抵免到期,纯电动汽车的需求可能会减半,转而推混合动力车和小型电动车。特朗普政策一变动,美系车企里的通用和福特这些,电动版的野心都打了折扣,反倒是特斯拉的需求变得更加重要。
丰田在新能源领域走得比较偏,不像其他车企全都押注电动。从2014年推出Mirai氢燃料车开始,到2025年第三代燃料电池系统亮相,成本降低了不少,续航也增加了20%。2025款的Mirai在美国的售价超过5万美元,氢动力的重卡和SUV也都在推广中,巴黎奥运会上的氢车队特别吸睛。到2024年3月,丰田还和中国合作,搞氢电池项目,8月在天津展示了氢重卡在港口跑的场面。虽然全球氢站还少,基础设施跟不上,但丰田坚信这条路能让它避开电池技术的激烈竞争。
这些变化并不是意味着全球新能源就凉了,而是一些老牌车企面临自身的难题:技术落后、成本偏高、市场需求不足。到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新能源的渗透率达到24%,其中中国占了63%,他们的市场份额比较小,压力也很大。苹果没啥核心竞争力,奔驰销量也不理想,福特还是在亏钱,丰田早就走氢的路子了。现在,电动车追不上,那就各自想办法保住阵脚。
中国新能源车领跑全球赛道
看看中国这边,新能源车发展的势头那真是猛得很,数据谁看了都得承认。到2025年前九个月,产量和销量都突破了千万辆,和去年同期比增幅超过30%。从一到八月,新能源乘用车在全球市场上占了68%的份额,纯电动更是占了64.3%。上半年,汽车的总产销都超过了1500万辆,而新能源新车的销量也占到了整个销售的44.3%。到九月单月,新能源SUV中排名前100的车型里,特斯拉Model Y卖出了5万多辆,比亚迪秦PLUS稳稳排在轿车榜首,而小米的SU7这新面孔,也强势杀出重围了。
产业链完整,才是真正的硬核。从锂矿开采,到电池、电机、电控,形成了全套闭环体系。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安全性高,又挺耐用,上汽智己在智能化方面走在前列,出口计划到2024年突破百万辆,2025年还要继续加码。全世界每卖出三辆新能源车,就有两辆中国制造,第一季度占比高达67.7%,为全球市场贡献了84%的增长。欧洲港口那边,比亚迪车队忙得不亦乐乎,东南亚市场上,吉利和长城也都在拼命抢市场。
政策扶持到位,在双碳目标推动下,充电桩数量超过一千万,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在10-15万这个价格区间,新能源车的销量达到了235万辆,市场渗透率快速提升。虽然高端30万以上的车型销量略有下降,但整体车型的平均售价还是达到了15.8万,比去年同期下降了8%。消费者也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比如上下班用车省了一大笔油钱,智能驾驶功能带来不少便利。出口方面带动经济增长,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车的产量已经达到了687万辆,增加了36.2%。
坚持电动路径稳固领先优势
国际车企开始调整策略,这其实也敲响了中国的警钟:不能放松,一定要咬紧牙关继续努力。大家都认可电动车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解决环境污染和节能减排的目标,中国的做法走在前头。苹果他们退出,是因为追不上中国的脚步,咱们的L2级自动驾驶技术早就玩得溜,价格也实惠。奔驰推后五年计划,福特缩减车型阵容,丰田绕开氢能源,都是没办法的事。中国市场的份额保持在68%,相比之下别的品牌加起来才占32%,这份优势来得不容易呀。
现在再去搞燃油车或者氢能,基本就等于退步了呗。这国内新能源市场已经下沉到近50%了,充电桩网络搭建得差不多了,车主们买车的钱也投进去,基础设施也花了不少,等着玩“打水漂”不太现实。产业链上面还带动了上百万的就业岗位,出口赚外汇,稳住经济基本盘。坚持走电动车的路线,才能巩固咱们的优势,进一步推进电池回收、智能化升级,还能响应双碳的号召,看得挺明白的。
未来到2030年,全球新能源车的销量能达4230万辆,占比大约47%。中国得抓住这个机会,推进L3级别的驾驶技术升级,推广实惠的小型车,抢占中低端市场份额。消费者更信赖本土品牌,比如比亚迪、上汽啥的,这些企业也在奋力追赶,甚至已经实现了超越。只要咱们支持自己国家的汽车,产业就能走得更远,更稳当。
国外的调整其实也在印证中国的决策真是明智,绝不是赌错了方向,而是押准了正确的赛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