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不到,本田汽车销量近乎腰斩,各路评论员纷纷举着新能源这条大旗——说什么“不是本田不行,是新能源太猛”。这逻辑听起来干脆利落,像刀切豆腐似的,颇有道理。不过,论证本田的衰退,单靠“新能源抢了燃油车蛋糕”这句话,未免太过敷衍。真以为整个襟袖涤荡的日本汽车工业,是让电动机一脚踹翻的稻草人吗?
如果只是新能源崛起合资品牌江河日下,本田、丰田、大众统统都应该化为十里长街的任性落叶。但是,掀开苞米叶子一看,问题根本不是表层那一抹“产品路线失误”那么简单,甚至连企业战略都解释不清。说到底,本田的困局,根子长在体制——或者更准确的说,是供应链那把定海神针钉死了变革的大门。
让我们往回扒一扒——本田背后那一群“生死与共”的供应商:京滨、昭和、日信工业……这些名字你可能只在招牌上瞥见,但在本田的命脉里,它们扮演的是亲密战友、甚至半个家人的角色。京滨的发动机系统几十年是本田独家专供,本田还曾是主要股东;昭和从摩托车起家,以悬架和转向系统跟本田深度捆绑;日信工业掌管着刹车系统,本田一度控股超三成。不光如此,还有一票企业是本田亲自扶持大起来的“半子公司”,与本田交叉持股,人员互通,业务密不可分。说合伙人也好,说亲戚也罢,其实是一条绳上的蚂蚱。
本田今天想转向电动化,砍发动机、推新平台,哪怕动一小部分,都意味着得割供应链的肉。你能想象董事会桌上一群亲戚举手反对,甚至能实质影响决策,这种协调难度让人头疼:你刚磨利刀准备改革,对面老父亲喊一嗓子,“孩儿啊,刀下留情!”你以为企业是董事长说了算?在本田,不是你不想做,而是你干不了。
那干脆一拳打过去,把老体系砸得粉碎就能一了百了?没这么简单。你让几十年配套的供应商牺牲眼前利益,咬牙砍发动机产线、放弃本土零部件,全力奔向新能源,理论上没毛病。但即使这些“老家人”咬牙点头,真把他们一刀切了,日本社会会同意吗?
要知道,日本汽车产业直接或间接养活了550万人,占全国就业8%。本田一地就有几大工厂、数百家一级供应链,供应、物流、售后都盘根错节。你哪怕砍掉一小撮发动机订单,波动就能带着几十家工厂一起趴下,数万人饭碗不保。更何况这些工厂扎根在栃木、静冈、埼玉等地——政客的选票仓,地方政府、工会、舆论能眼睁睁看着你砸他们的“米饭碗”吗?
想明白这点,所谓“转型”不仅是个商业战略,而是民族级的系统博弈。本田没有选择的权力,因为他的身后绑着整个日本工业的就业,政客的选票,甚至国民的情感。这时候你不动,大家骂你落后;你敢动,怕是先被本国工会和地方势力夹生生给铲了。汽车,在日本不只是钢铁与机油,而是几百万家庭的饭桌和一方选票的命运。因此,决定本田命运的,绝不是产品技术本身,而是体制与社会深层的利益结构。
有人会问,那本田就只能等死吗?其实它看得很清楚,也不是没尝试转型,但老体系的利益纠缠,使得每一步都牵一发动全身——想要快跑成了泡影。新能源大势滚滚而来,本田作为巨舰上的船长,想猛转舵,身后的老水手、绑在一起的货物、靠岸的城镇,都不允许快速改变方向。既要保饭碗,又要应未来,谁能做到两全?本田的难题其实早已超越了制造业范畴,成了全社会的共业。
归根结底,表面上新能源冲击让本田销量雪崩,本质却是老供应链、就业、地方政经利益深度捆绑。不是本田不想快,而是身后的千军万马阻止它跨步向前。你在风口浪尖看到的每一次踌躇和后退,骨子里都是万千饭碗、无数选票和利益格局的无声对抗。
正如本田的悲哀,根本不在技术,而在被体制牢牢锁住的身手。破局唯有断腕,断腕即牵连万人,谁敢?有时候,不是企业不想快跑,而是身后绑了太多人,一步踏错,江湖皆亡。这才是真正的本田之困,也是所有大象转身时踟蹰的宿命。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