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海马在造车?不,它在写一份完美的采购报告

最近车圈又开了一个发布会,主角是海马,一个你可能以为已经遁入空门,只在驾校教练嘴里才存在的品牌。他们搞了个叫“智行盒子”的东西,开了个发布会,请了领导,拉了伙伴,一套流程走下来,主打一个庄严肃穆。

单看新闻稿,那叫一个高大上,什么“智能移动空间平台”,什么“场景化服务入口”,什么“车-生态-城市”体系,三体人看了都得先重启一下翻译软件。

但讲真,作为一个被各种新势力发布会PPT轰炸到产生抗体的中年人,我看到这些词儿的第一反应,不是不明觉厉,而是菊花一紧。

因为这套话术,我熟啊。

这不叫造车,这叫“饱和式修仙”。

什么意思?就是当一个行业卷到飞起,所有人都发现自己那点三脚猫功夫根本打不过那些天选之子的时候,最好的办法不是苦练内功,而是直接开始讲玄学。

你以为海马在造车?不,它在写一份完美的采购报告-有驾
你以为海马在造车?不,它在写一份完美的采购报告-有驾

我不跟你聊三电,不跟你聊智驾,我跟你聊“场景”,聊“生态”,聊“赋能”。仿佛他们造的不是一辆需要充电、需要保养、可能还会把你扔在高速上的工业品,而是一个可以直接插在城市这个主板上的四轮U盘,即插即用,万物互联。

这波操作,海马属于是彻底悟了。

他们不装了,摊牌了。

在C端消费市场,也就是我们普通人买车的这个池子里,已经不是红海了,是血海,是冥河。前有比亚迪这个“雷电法王”用秦和海鸥把十万级市场直接电疗了一遍,后有蔚小理这些“卷王”在中高端市场疯狂内耗,更别提还有一个小米拿着手机圈的玩法冲进场子,直接把桌子掀了。

你以为海马在造车?不,它在写一份完美的采购报告-有驾
你以为海马在造车?不,它在写一份完美的采购报告-有驾

这时候,你一个修炼多年但始终没能筑基的老同志,再去跟这帮已经元婴出窍的大佬们拼刺刀,那不叫勇敢,那叫白给。

所以海马这一手,堪称教科书级别的“错位竞争”,或者说,是“润学”在汽车制造领域的伟大实践。

打不过你们,我还躲不起吗?

你看他发布的这几个所谓的“场景化车型”,简直就是把“专业对口”四个字刻在了脑门上。

先看那个大众出行版,也就是网约车。说是在后排装个智慧屏放广告,再塞个车载售货柜卖东西,让司机师傅多一份收入。

我真的会谢!这套商业模式,上一次我见到,还是在我家楼下那个濒临倒闭的网吧里。那里的泡面饮料,也确实是老板的重要收入来源。

在一个外卖APP能让骑士15分钟内把冰可乐送到你手上的时代,有多少人会在颠簸的网约车后座,扫一个可能加载不出来的二维码,去买一瓶比便利店贵两块钱的水?至于广告分润,更是典中典的“互联网思维”遗毒。司机师傅每天累死累活,就为了那几毛钱的广告分成?别闹了,还不如多拉一单来得实在。

你以为海马在造车?不,它在写一份完美的采购报告-有驾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但你仔细想想,这玩意儿的真实目标用户,真的是乘客和司机吗?

不,它的目标用户,是那些需要采购一批营运车辆,并且需要向上级写一份看起来很“智慧”,很“生态”,很“赋能”的报告的运营公司。这个车载售货柜和广告屏,就是报告里的“创新商业模式闭环”。它好不好用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得有。

再说那个政企服务版,搞了个“1L形座椅布局”,预留会议空间,还带6.6kW外放电。好家伙,这是把车直接当移动会议室了。我作为一个常年奔波的乙方,可以负责任地说,地球上最高效的移动办公设备,叫手机。任何试图在车里开会的想法,最后都会变成一场大型的晕车表演。

讲真,我上次在KTV里买东西,还是在上古时代,那时候的果盘都还很实在。

你以为海马在造车?不,它在写一份完美的采购报告-有驾

所以这车真正的价值是什么?是“全流程数字化车管平台”,是“模块化涂装技术可定制专属标识”。翻译一下,就是方便单位管理,方便喷上“XX单位专用”的大字。这哪是卖给市场的车,这根本就是“特供”的公务执行终端。它的一切设计,都精准地长在了采购清单的条条框框里。

你以为海马在造车?不,它在写一份完美的采购报告-有驾
你以为海马在造车?不,它在写一份完美的采购报告-有驾

这是一种掀桌子的智慧。我不在你主流的餐厅里跟你抢客人,我自己另开一个包间,专门做“席”,来的都是自己人。这虽然看起来有点不务正业,但能活,就是能活。

最骚的是福祉版和文旅版。这两个领域,一个是极度需要情怀和耐心,另一个是极度需要想象力和资源整合。海马一个猛子扎进去,说要解决特殊群体出行难题,要搞“交旅融合”。听起来特别伟大,特别正确。

但你再想想,自动驾驶的终极难题是什么?不是算力,不是雷达,而是中国马路上防不胜防的“老头乐”。只要大爷躺得快,L4都得认栽。海马这个福祉车,搞了隐藏式B柱,搞了一键旋转座椅,很棒,但它面对的,是一个极其复杂且非标准化的社会问题。这车能卖一百辆还是一千辆?不知道。但这个故事,足够在政府工作报告里,占据一个温暖的段落。

你以为海马在造车?不,它在写一份完美的采购报告-有驾
你以为海马在造车?不,它在写一份完美的采购报告-有驾

这就是海马的“道”。它已经放弃了成为一个大众情人,而是选择成为几个特定大哥的“红颜知己”。这种商业模式,你不能说它错。在黑暗森林里,能找到一个山洞躲起来,点一堆火,自己跟自己玩,本身就是一种生存策略。

只不过,这种策略更像是一种防守,一种对残酷现实的妥协。它回避了最激烈、最核心的战场,去开辟一些看似蓝海,实则可能是盐碱地的边缘地带。这种打法在短期内或许能换来喘息之机,拿到一些定向的订单,让财报好看一点。

但汽车工业的本质,终究是一场关于规模、技术和品牌的无限战争。你今天可以靠做“特供版压缩毛巾”活着,但明天,当那些在主战场杀红了眼的巨头们,稍微匀出一只手,带着他们被亿万用户验证过的技术、被海量数据喂养的智能系统、被极致供应链压到成本极限的产品,也来做你的“特供”生意时,你这个山洞,还安全吗?

最好的防守,永远是进攻。最好的护城河,不是你挖得有多偏,而是你筑得有多高。

所以,海马的这场发布会,与其说是一场产品的发布,不如说是一场生存姿态的宣告。它宣告自己放弃了“成仙”的幻想,选择了“成盒”之前,先找个地方好好“活着”。

但因为这套逻辑太过于“定制化”,太过于依赖B端和G端的特殊需求,反而可能真的能让它在巨头的夹缝中找到一片暂时的栖息地。这就叫,专业对口。

你以为海马在造车?不,它在写一份完美的采购报告-有驾
你以为海马在造车?不,它在写一份完美的采购报告-有驾

就问你怕不怕?这魔幻的世界。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