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开新车帮提了三年速腾,真是折腾不少,帮家用客户提了大概80多台。无论是老款1.4T还是新款1.5T,帮忙的多数都是家庭用户。说白了,这车到底适不适合家用?我是真有一些实感能分享。
说到家用最真金白银的考量,空间绝对是硬指标。速腾的轴距快到2米74,比我的预期还要大一些(这段先按下不表,想想其实很多合资紧凑车都挺接近这个轴距)。车长超过4米8,坐在后排腿都能伸展出两拳多。记得我朋友李姐坐进去,笑着说:这座位还比我家客厅宽敞呢。她身高180,车内坐得挺舒服,不挤。带上爸妈和孩子,一家人出去完全不觉得局促。
后备箱空间也不差,553升的容积,两个28寸的行李箱和婴儿车放进去一点压力都没有。上次周末露营我带了帐篷、桌椅,折叠后还剩点空间,全部装完轻轻松松。很多国产车价格相差不大,但在实用性上,速腾的储物格设计真心贴心——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车里有21个储物空间,手机、水瓶、孩子玩具随手就能放,方便得很。
这硬件配置看似普通,但用起来很在意——动力和操控,特别适配重庆复杂的路况。新款1.5T的响应比我预料中还要快,市区上班早高峰超车不费劲,跑高速也比较给力。重庆的山路多,有些坡度快接近25度,底盘调校得尚可,算不上运动,但转弯还算灵活,过弯反应还行。滤震方面,我觉得还挺稳的,减速带轻弹,不会一跳一跳的。
油耗方面还算靠谱,大概6到7L/100km在市区,跑高速能更低点,出头5L也不是天方夜谭了。普通家庭一箱油能跑个300多公里,想想不用频繁跑油站就挺方便。单次油费大概三四十块,超级普通家庭负担不大。
安全配置方面,众所周知,大众对家用其实挺在意的,全系标配7个气囊、ESP,都市出行这都很安全。顶配还带自动巡航(ACC),高速上能自动跟车,不用一手握太紧。带娃出远门,能多省点心。这个品牌保值率也还行,三年后残值也差不多能留到60%左右,这个数字是我看了些市场概率估算,大概差不多。
但说到缺陷,也有几个倒霉点。第一个是后排中央地台太高,快18厘米,坐中间的可能腿得弯着,不坏,能忍,但长时间久坐会不舒服。你知道,家里长途旅游,孩子偶尔会坐中间,他还挺喜欢坐在中间的感觉,实际上不舒服啥的倒还不至于,但确实限制多。
第二个是配置抠门——低配少毛病,差点配备都没有。倒车影像、后排出风口,座椅加热、通风全都要到顶配才有。比起国产车像吉利、长安这些,配置丰富不少,速腾我觉得是用料实在,但可别指望它给你配齐一切。
还有那干式双离合变速箱的老毛病,市区堵车频繁,轻微顿挫会有,尤其重庆路况复杂,连续爬坡时,它容易发热。这点比较折腾我,这老毛病我之前见过不少,开长途或者连续多起多落,变速箱的反应变得不那么灵敏。这大概也算自家用的通病吧,至于影响日常,还能接受。
对了,我之前还特别留意高速风噪和胎噪,感觉明显多了点。车内多用搪塑材料,塑料味重一些,也不是啥大不了,但会影响长时间高速的体验。车机响应慢,偶尔卡顿,可能就是调音调不好或者硬件跟不上更新节奏。这个部分,我想国产车其实做得比它好——配置越成熟,越能耳濡目染。
你问我觉得值得吗?我觉得挺值的。尤其是对于追求实用稳妥的家庭,空间大、油耗低,又比较可靠。日常上下班不折腾,周末周边出游,长途跑上两三百公里还行。这车的核心点是:一切都是为了家庭出行方便,没啥惊艳的配置,但用着挺踏实。
当然要是你特别在意配置升级,比如倒车影像是硬指标,或者喜欢内饰高质感,可能会觉得速腾有点简单。特别是满载五个人的时候,后排中央的凸起,是真的有点碍事。你说,要不要考虑国产的那些车型,比如吉利星瑞什么的?可能配置更丰富,价格也更有优势。
话说回来,没仔细算过,每百公里油钱具体是多少。大概心里估算一下——如果按7元每升来算,跑六七百公里,油钱大概得四五百块,算是挺省心的。剩下一个最现实的:这车保值多快?我估摸着三年后还能剩下60%左右,当然这个要看你怎么开。朋友说:这车还挺耐开的,碰到点小刮擦也不心疼。我心里暗笑:这还用说,德国车的耐用度向来是个亮点。
速腾到底值不值得入?我觉得,要根据你的家庭需求,空间和实用性才是第一位。它的底盘、油耗、空间都对得起家用,但配置确实简朴,没那么花哨。你要是真心喜欢满载五人满配满舒适,那还得再掂量一下。
你知道吗?我还没完全考虑到,或许未来几年内,重庆的路况会更复杂,比如新建的轻轨站周边堵得更厉害,或者说涨了,车的实用性又会变成不同的考量。额……对了,按之前的调研,重庆的路况多变,无规律可言,变速箱那事我看还得多观察,不能太乐观,也不能太悲观。(这段先按下不表,毕竟实际开下来才知道)
你说,像我这样的行业老人会不会被偏见带偏?这车的实际表现和我对比了几款国产车之后,觉得:不用太追求配置堆料,实用下来也挺划算。毕竟,家用车能做到空间大、油耗低,就已经满足了。
小小猜想:这几年,如果持续上涨,大家会不会更偏向选择这种省油、空间大的车型?或者,重庆的消费者,是否会越来越敏感于配置呢?我还真没细想过。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