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遭遇里程限制 车主如何应对隐藏条款
充电桩屏幕突然跳满。续航显示只剩200公里。湖北王先生这辆刚开两年的东风风行雷霆,在行驶31万公里后毫无征兆地被锁电了。
厂家工程师承认:出厂就预设了31万公里自动锁电程序。
这不是个例。合创Z03车主郑先生同样在31万公里这个节点,电池容量从67度电缩水到42度电。两家车企都承诺过“三电质保五年/50万公里”,却在里程达到某个数值时启动了隐藏开关。
技术保护还是商业算计?
电池需要保护吗?需要。但问题在于“不说”。
买新车时合同没写。销售没说。就像买了个带隐形倒计时的产品。时间一到直接停摆。对网约车司机来说,两年跑到31万公里很常见。这相当于刚过磨合期就被判了“电池死刑”。
更让人不安的是解锁无门。第三方维修店不敢接——动电池序列号涉嫌违法。4S店只能记录问题向上反馈。车主被困在系统设定的牢笼里。
知情权不该是奢侈品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情权。车企用技术复杂当借口,把关键信息埋在代码深处。这不叫保护,这叫越权。
电池健康数据本应透明。电池健康状态、充电次数、预估续航——这些关键信息车主有权随时掌握。现在查这些数据并不难,手机App就能实现。
把选择权交还用户
如果31万公里真是道安全红线,就该光明正大写进购车合同。让用户在知情前提下做选择。而不是等出了问题,才搬出“出厂设置”当挡箭牌。
有车企处理得更好。零跑C11车主同样两年跑30万公里,接到厂家主动通知免费更换电池。这才是负责任的态度。
你的电池你做主
定期检查电池健康。关注充电功率变化。留意续航里程波动。这些数据比销售承诺更可靠。
车企更应明白:技术应该服务人,而非控制人。在系统里埋设任何限制前,请先获得用户的知情同意。
毕竟,我们买的是交通工具,不是带轮子的定时炸弹。
当代码能决定车辆生死时,透明才是唯一的解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