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第三季度营收增长,利润提升,销量增加

你有没有发现,这几年买车跟买菜一样,价格天天都在变,优惠幅度堪比大白菜,连邻居家的小王都开始琢磨要不要换辆新能源,一边开车一边给车充电,仿佛多了个“养生”新姿势。

这时候我就想问一句:中国车企到底靠什么活得越来越有底气?

是卷价格还是卷技术?

上汽第三季度营收增长,利润提升,销量增加-有驾

说到“活得有底气”,最近的上汽集团财报算是给大家上了一课:啥叫“逆风翻盘”。

第三季度营收1694亿元,同比增长16.2%;净利润20.8亿元,同比增长644.9%;销量114.1万辆,同比增长38.7%。

前三季度累计营收、净利润、销量全线飘红,尤其是净利润,感觉像是去年在公司食堂吃剩的米饭,今年都变成了烤羊腿。

谁能想到,上汽去年还在为成本焦虑,今年就开始数钱数到手软。

大家都爱看数字,但我更关心的是:这些数字背后,到底藏着啥“玄学”?

是市场回暖了?

还是车企集体进了健身房,肌肉猛涨?

事实证明,销量是王道,新能源是金刚腿,技术是内功。

你看,上汽这波增长,核心就是“卖得多,赚得也多”,尤其是新能源车型销量108.3万辆,同比增长44.8%,以前大家都说新能源是“赔本赚吆喝”,现在上汽直接把“吆喝”变成真金白银。

上汽第三季度营收增长,利润提升,销量增加-有驾

不过,我这人比较较真,总觉得这里面还有点猫腻。

你说,新能源车到底为啥突然不再亏钱了?

以前不是说打价格战、原材料成本高,利润就变成了“纸片人”?

今年咋一夜之间都能控制住成本了?

是不是“跌价潮”其实是个烟雾弹,车企背地里已经练成了“降本增效”的独门秘籍?

这里我就得给上汽点个赞,技术进步和成本管控才是真正的护城河,不是天天喊“卷”,而是把钱砸到刀刃上,累计投入1500亿元用于电动化、智能化技术研发,拥有近2.6万项专利——这不是财报里的PPT,而是“真枪实弹”,否则也不会把“亏钱的新能源”变成“赚钱的香饽饽”。

当然,光有技术还不够,产品规划和市场节奏也得踩得准。

比如刚上市的MG4车型,首月销量过万,订单直接排队,有种“买房摇号”的既视感。

MG4不仅技术上秀,还要出固态电池版本,这下子又把技术储备刷了一轮存在感。

上汽第三季度营收增长,利润提升,销量增加-有驾

其实这事儿放在别的车企身上,可能就是“PPT造车”,但上汽这回是真的“落地”,用户用脚投票,数据不会骗人。

说到这里,你可能要问,合资品牌不是都快玩不转了吗?

怎么上汽通用、上汽大众还能活得滋润?

这就像你以为去小区门口的理发店只会剪西瓜头,结果理发师突然拿出一套“美发黑科技”。

上汽通用靠一口价策略、别克GL8混动版、昂科威等车型,把销量拉了回来,连凯迪拉克都靠XT5、CT5冲销量。

你以为一口价是“自杀式营销”,其实压缩了中间环节,反而让经销商和厂家一起赚钱,大家不内耗,省了“撕逼”的力气,合作还更愉快。

上汽大众今年前9个月销量微跌2.55%,但9月止跌微增,燃油车依然稳得一匹。

在新能源如火如荼的时候,燃油车还能守住阵地,这其实是中国车市“多条腿走路”的真实写照。

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各自有各自的刚需,谁能把用户的需求摸得更透,谁就能多活几年。

上汽第三季度营收增长,利润提升,销量增加-有驾

尤其是五菱宏光MINI EV,你以为它是“买菜神器”,结果人家直接“榜一”,价格比手机还便宜,家里有台也不丢人,反而成了“国民车新顶流”。

这车证明了一个道理:用户永远比市场分析师更懂市场。

我在这里绕了半天,你是不是发现一个规律?

无论是自主品牌还是合资品牌,只要能踩准用户需求点,技术不掉队,价格还能亲民,市场就不会亏待你。

而且现在的新能源车已经不是“赔本赚吆喝”,而是“技术驱动+规模效应”,利润和销量能一起飞,靠的不是嘴皮子,而是真材实料。

你看,尚界H5上市一小时订单破万,华为加持、上汽品质,谁还敢说中国车企没未来?

当然,我不是给上汽打广告,我是觉得,中国车市现在的局面,比以前那种“谁降价快谁卖得多”的逻辑高级多了。

以前大家拼命卷价格,最后都不赚钱,这两年突然明白,卷技术、卷产品力,再适当卷点价格,才是长久的活法。

你说,新能源车的爆发,是不是也跟大家审美疲劳了燃油车,开始追求“新鲜感”有关?

上汽第三季度营收增长,利润提升,销量增加-有驾

但我觉得,更大的原因是,技术和成本终于到了一个“临界点”——用户买得起,车企也能赚钱,才是正循环。

当然,谁都知道“前三季度盈利板上钉钉”,但四季度又是新品大爆发,MG4、尚界H5这些冲刺点,还能不能再拉一波数据?

在这个市场里,竞争永远没有终点。

你说上汽今年交了漂亮答卷,明年会不会有新的黑马出现?

会不会整个新能源领域又有新的“降价风暴”?

还是说,技术大突破能让利润连年翻倍?

说了这么多,我其实也在琢磨:中国车企到底会不会走出“价格战”怪圈,真正靠技术和产品立足?

你家里有没有在考虑换新能源?

你觉得现在买车是买“性价比”,还是买“技术含量”?

评论区欢迎用脚投票,毕竟我一向相信,用户才是最狠的市场裁判。

你说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