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25年10月初,国内新能源车市突然炸出一记"王炸"——零跑D19这款全新旗舰增程SUV正式首发亮相。
这台车搭载了80.3度的超大电池,纯电续航轻松突破500公里,满油满电的综合续航超过1200公里。
创始人朱江明当众宣布了一个"百万级体验、30万级价格"的定位,表示这将是零跑历史上最贵的车,又是最便宜的旗舰。
这个消息一出,整个车圈直接炸锅了。
"增程都卷到80度了,那些吹多档DHT高效省油的车企,脸疼不疼?"
"之前说增程是落后技术的专家,现在咋不吭声了?"
网友们的吐槽声铺天盖地。
有意思的是,就在两年前,多档DHT还被众多车企和媒体当成了混动技术的"终极方案"。
而增程式那时候被各种嘲讽——什么"过渡技术""脱裤子放屁",听起来就像一个注定要被淘汰的小可怜。
可转身才两年多,局面彻底反转了。
增程电池从30度一路卷到80度,纯电续航从200多公里飙到400多公里。
关键是体验优化得太到位了——日常纯电通勤零成本,偶尔长途照样能跑,也不用时时刻刻担心续航焦虑。
反过来看多档DHT这边,用户吐槽声也越来越多,什么变速箱故障、换挡顿挫、维修费贵得要死。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增程式真的实现了"弯道超车"?
还是多档DHT的光环本来就不该有这么亮?
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讲讲这件事,看看这场"新能源混动战争"的内幕到底是什么。
【第一部分】
增程电池冲到80度,是"技术倒退"还是"用户胜利"?
2025年9月到10月,多款新增程SUV的实测数据陆续曝光。
零跑D19的增程版本搭载80.3度三元锂电池,纯电续航可以达到500公里的CLTC标准。
这个数字什么概念呢?
对于城市上班族来说,这已经能覆盖一整周的通勤需求,一周也许才需要充一次电。
还有其他品牌的增程新车也在往这个方向发展。
比如小米即将推出的昆仑增程车,官方描述的大电池配置,纯电续航也能轻松突破400公里。
这些数据对比2022年时,增程式普遍配备的30-50度电池,确实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满油满电的综合续航普遍突破1200公里,有的甚至超过1300公里。
整车的成本控制相比同级别的多档DHT混动车型,还要更具竞争力。
这意味着车企们用更少的钱,反而给了用户更强的体验。
听到这里,总有人要提出一个灵魂问题:增程式不是一直被人吐槽"靠大电池堆续航"吗?
现在电池越做越大,这算不算技术上放弃了,"怂"了?
其实这个问题问得没有抓住重点。
这不是技术倒退,反而是用户需求驱动下的理性选择。
根据市场调研数据显示,有一个非常扎心的统计——超过90%的车主每天的通勤距离其实都不超过100公里。
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大多数人开车,基本上就是早上开去公司,晚上开回家,一天往返加起来也超不过100公里。
那么这90%的人真正关心什么呢?
不是什么黑科技,也不是什么参数有多牛,而是最实在的三个字:不焦虑。
日常通勤纯电,不费油不费钱,偶尔要跑长途了,增程器一启动,满油满电就能跑遍全国。
80度电池正好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纯电续航拉到400公里以上,覆盖了这90%人群的日常所有需求。
长途时增程器发电供能,虽然高速工况下油耗会比燃油车低一半,但比部分多档DHT混动会高一点点,大概高5-10个点。
但问题来了——用户会在乎这5-10个点的高速油耗差异吗?
一年开几次长途,长途上也用不了多少油,从总体拥有成本来看,简直就是毛毛雨。
反观多档DHT这边,当年主打的卖点是什么?
"用变速箱优化发动机效率""发动机直驱最省油",听起来确实很专业。
但现实却是,增程式用一块大电池加上简单的电驱动结构,不但实现了不比它差的用户体验,还在成本和故障率上甩开了它好几条街。
这就像两个人赛跑。
一个花了大几百万研发出一双高科技跑鞋,复杂的生物芯片,自动调节鞋垫,各种传感器。
另一个直接穿上普通的轻便运动鞋,反而跑得更稳、更快、还更便宜。
你说用户会选谁呢?
这就是用户胜利的本质——真正的技术进步,不是看谁的参数更复杂,而是看谁能用最简洁的方案,给用户最好的体验。
【第二部分】
多档DHT的"高效神话",怎么被增程电池"打脸"了?
要想彻底搞清楚多档DHT为什么越来越尴尬,得先理解它当初为啥能火起来。
2022年前后,各大车企争先恐后地推崇多档DHT,宣传词都差不多——"发动机直驱高效""动力分配智能"。
原理很简单:通过增加档位数量,比如两档、三档甚至四档,让发动机在更多的车速区间内都能保持在最高效的工作状态。
纵向对比增程式的发动机只能发电不能直驱,多档DHT确实看起来高明得多。
但是2025年的实测数据出来之后,这个"高效神话"就开始有点站不住脚了。
多档DHT车型的亏电油耗普遍在5.5-6.2升每百公里这个范围。
而增程式的亏电油耗通常在5.2-6.0升每百公里。
从数字上看,两者基本就是平手,甚至增程式在某些工况下还更省油。
这好像和多档DHT的宣传词不太一致啊,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因其实有两个,一个是结构层面的,一个是现实使用层面的。
先说结构。
多档DHT的"高效"有一个前置条件——发动机必须精准匹配车速和档位,这样才能保证发动机一直运行在最佳工作区间。
但现实的路况是什么样的呢?
开车的人经常急加速、频繁变道、停停走走,城市路况本来就很复杂。
每一次加速,每一次变道,变速箱都要频繁地换挡。
这样一来,你想象中的"精准匹配"根本没有机会出现。
反而因为频繁的换挡动作,增加了能量损失。
就像开手动挡车,频繁踩离合、频繁挂挡,和匀速平稳开车相比,肯定更费油。
增程式就没这个烦恼了——发动机只管恒定转速发电,电机驱动车轮。
电机的扭矩输出特性本来就特别线性,加速平顺,没有换挡的能量损耗。
再看现实使用。
电池技术的进步,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
2022年时,增程式普遍配30度电池,纯电续航也就200公里左右。
这样的话,增程器经常需要启动工作。
你一周跑五天班,可能五天都要用增程器发电,那油耗确实不会太低。
可现在80度电池的情况完全不同了。
纯电续航400多公里,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一周可能只开一两次长途。
增程器全年可能总共工作的时间加起来也没多少。
整体油耗自然就降下来了。
这就像两条路通向同一个目的地,多档DHT虽然看起来是捷径,但实际跑的时候,因为各种现实因素的干扰,反而可能不如直来直去的增程式快。
还有一个扎心的现实——多档DHT的结构复杂度,直接导致了更高的故障率和维护成本。
用户投诉显示,多档DHT车型频繁出现的问题就是换挡顿挫、异响、维修费用贵得离谱。
有的用户反映,一次变速箱故障的维修费用,甚至能买一辆纯电小车。
相比之下,增程式因为没有变速箱,结构简化了一大截。
故障率和纯电动车基本持平,养车成本也是最经济的。
这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才是最有吸引力的地方——用五年,增程式的总养车成本,可能比多档DHT少好几万块钱。
【第三部分】
为什么说"多档DHT更高级"是伪命题?
还有不少人坚持认为,多档DHT的技术更先进、更高级,所以应该更值得买。
但这个逻辑其实就像说"跑车的发动机参数比家用车高,所以跑车更适合上班族"一样荒唐。
技术的先进性最终要为用户体验服务,而不是单纯地堆砌参数。
举个最直观的例子。
多档DHT宣传的"发动机直驱"听起来很高大上,能减少能量损耗。
但问题是,开车的时候,用户能感知到"发动机在直驱还是发电"吗?
显然感知不到,也不关心。
用户关心什么呢?
就三个点——踩油门时动力够不够猛,换挡顺不顺,油耗高不高。
这三点上,增程式其实一点都不输。
电机的动力输出特别直接和线性,中低速城市工况下的加速感,有些增程式比装多档DHT的车还爽。
完全没有换挡顿挫,就一个字:平顺。
再看成本。
80度的增程式电池虽然大,但电芯的成本这两年下降得特别快。
和2022年相比,2025年的三元锂电芯成本已经大幅下降。
原材料价格的下跌是主要原因——锂、镍、钴这些矿物的价格都便宜了好多。
加上电池生产工艺的优化和产能的提升,电池成本越来越低。
同时,增程式没有变速箱,也就省掉了变速箱的研发投入。
多档DHT那边,光是变速箱的研发投入就要好几个亿。
这些钱最后都摊进了车价。
而增程式把这些钱省下来了,甚至还能用在电池和续航上,结果就是更便宜的价格,更强的体验。
有个业内人士就吐槽过:"现在做多档DHT,光变速箱的研发就得几个亿,还要承担用户投诉的风险,不划算。不如把钱花在电池上,用户更愿意为续航长的车买单。"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增程式的可扩展性要强得多。
电池技术未来肯定还会继续进步。
固态电池已经在路上了,未来的电池能量密度会更高、体积会更小。
80度的电池可能很快就会升级到100度,甚至更大。
纯电续航轻轻松松就能干到600公里以上。
多档DHT呢?
结构已经定型了,变速箱的档位数再增加,技术难度会指数级上升,回报率反而下降。
这个技术路线已经接近天花板了,很难再有什么颠覆性的突破。
这就像智能手机和功能手机的战争。
功能机再怎么优化,再怎么改进按键布局、提升屏幕分辨率,也比不过智能机那样的生态和体验。
最后的结局就是功能机被完全淘汰。
多档DHT现在的处境,有点像当年的功能机。
技术细节做得再精细,也改变不了整体的发展方向。
【第四部分】
网友都在问:增程80度了,我该选谁?
这两天评论区里,网友们围绕增程和多档DHT的讨论特别热烈。
有些经常出现的问题,咱们就来一一解答。
第一个问题:增程式电池大了会不会充电慢?
答案是——不会。
主流的80度增程式都配备了快充功能。
从30%充到80%,通常只需要20分钟左右。
这和多档DHT的插混车的充电速度基本一致。
而且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增程式主要是当纯电车用的。
大多数情况下,用户都是在家里充电,充满了就出门。
真正需要快速补充电量的场景其实很少。
如果要跑长途,用户的策略是直接加油,不必纠结充电速度。
第二个问题:多档DHT的车以后会不会降价?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
答案是——难,难得很。
多档DHT的研发成本早就摊进了车价里。
而且现在市场的大趋势已经很明显了,车企们都在往增程式靠。
连一些原来坚持多档DHT的品牌,现在都开始推增程式车型了。
增程式市场份额在快速提升。
2024年的数据显示,增程式电动车全年销售118万辆,增速在行业里是领先的。
各大品牌都在加大增程式的研发投入和推出计划。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车企更愿意押注增程式,少往多档DHT上砸钱。
多档DHT可能会逐步被边缘化,甚至有可能像功能手机一样慢慢淡出市场。
第三个问题:增程式是不是真的"落后技术"?
这个说法从一开始就错了。
技术没有绝对的先进和落后,只有适不适合用户需求。
增程式用大电池解决了续航焦虑,用简单的结构降低了成本和故障率。
这正是用户真正想要的——实用、可靠、便宜。
如果非要给技术下定义的话,增程式才是真正的"用户导向技术"。
它不炫耀参数,不追求技术复杂度,就是老老实实地盯着用户的真实需求,然后用最合理的方案去满足。
【结语】
2025年走到这一步,新能源车市场的逻辑已经完全改变了。
不再是"谁的技术参数高谁就赢"的时代。
用户看的是三个最实在的东西——真省钱、真省心、真好用。
增程式用80度电池硬刚多档DHT,本质上就是一场"用户需求"对"技术自嗨"的胜利。
那些还在给多档DHT"强行挽尊"的声音,该听听市场的真实反馈了。
销量数据会说话,用户的口碑会说话,维修厂的工单数量也会说话。
技术再花哨,不如体验实在。
参数再漂亮,不如钱包和口碑说话。
这是一条被实践证明了的铁律。
增程都80度了,多档DHT如果还不反思自己的路线问题,可能真的要沦为"过渡技术",最后走上和功能机一样的末路。
而增程式呢,借助大电池技术的进步和持续的成本优化,正在逐步成为新能源混动市场的主流和未来。
这个转身,已经不是预测,而是现在进行时。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