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跑还在卖,配置没变,销量比去年少三成

夜色还没全落,4S店的灯管亮得有点惨白。两台奕跑安静地并排停在落地窗里,像是一对儿被遗忘在便利贴角落的句子,贴得严丝合缝,无声无息。展台上贴着“全新2026款预售开启”的易拉宝,仔细一看,不过是那台1.4L自吸发动机,CVT变速箱,配置表和四年前差不多。空气里有点像图书馆的味儿——安静、陈旧、严肃得近乎不合时宜。销售年轻人一边玩手机一边想着:这车,还能卖给谁?

你要是站在大堂中央,换个视角,心里或许会浮起一句:“如果我是厂家高管,还会坚持推这款车吗?”或者更直白点:“这玩意不就是油炸冷饭吗?”

市场并不是没风动。相反,小车圈的风,早已由东往西,吹走一地鸡毛。国产的吉利缤越、传祺GS3轮番“出圈”,油电混动杀进了巷口,电车的价格一降再降,车评自媒体带着最新的魔改内饰、智能语音、OTA升级,满屏都是年轻人冲浪式吐槽:“谁还买卤素灯+八寸小屏?”“没联网,不看!”2024年小型燃油SUV的年销量,比上一年少了三成,这数据足够把任何不进化的产品“收缴历史房产证”了。

巧的是,奕跑还在顽强地挂在官网上。去年九月销量只剩1590台,是缤越的五分之一,他们甚至都懒得为它出一条热搜。这让我想起法医历史课本里的“安静死者”——不是被谁勒死,就是自己等着熬到油尽灯枯。

要说资格,奕跑其实比那些跟风的新能源小车有一点优势。便宜、皮实,好修配件通用,在日本、泰国这种不讲究车会不会自己跳舞、屏幕能不能变魔术的地方,车还能靠省心、靠错位竞争占一席之地。中国的三四线城市,其实依然有九成首次购车用户选的是燃油小车,只是他们不说话,不上论坛,也不上抖音发表“我为飞度正名”的段子。这些人可能是老牌单身狗、上班族妈妈、或者某家网约车的采购经理——他们对“能开不坏”有原始的敬畏之心,甚至觉得喇叭好使比音响好听更重要。

但新风潮从来不需要路人同意才自顾横扫。新能源补贴没了、智能化一边倒,车厂的公关部也习惯了“无痛转型”:反正高端卖智能,入门就继续用老三样糊弄补贴线。厂家对老款车的“战略关切”,大多都是“下次会议再议”。奕跑就是典型例子,去年还在说“全新外观”,今年能动的好像只剩车标logo。拼命换壳、不敢动机械,像极了“学期末发型焕新,但期末考试分数不爱变”的班里同学。

至于政策,刮风也不一定让柳树发芽。2025年大城市部分区域取消燃油车限行,眼看像是给这帮廉价小钢炮一剂补药。可厂家反倒集体装聋作哑,热火朝天的是华为、小米们的十万内纯电小车集体上市,售后圈子以及县城二级市场,还是那一套老旧的聊维修、换机油行话——翻新意味着库存要买单,智能化意味着新一轮的培训成本,厂家对这些“实际问题”的反应只有两个字:麻木。

讲真,从公安刑事案卷里看过的“消失人口”,到汽车市场里这些“失踪车型”,逻辑其实一样:不是谁杀了谁,而是时间和趋势决定了下一个先消失的名字。你说它是“被淘汰”,不如说是“自愿隐身”。 奕跑没得罪谁,也没人主动要结这个账。小车生存空间变小不是罪,它不过是被技术洪流和新消费习惯悄悄边缘化——没有任何壮烈告别的机会。

黑色幽默的地方在于,这款车还能默默卖个千把台,靠县城的“低配刚需”和“维修实用”稳扎稳打,那些骂它“古董”的车友,也许到头来还得用这种能修能抗、便宜好养的货玩几年旧世代漂流。只是,这市场真有给奕跑翻身的可能吗?国产混动电车的价格已经一寸寸切到油车腹地,今天的县城首购族,明天说不定也要给自家选辆能伸懒腰的电动小SUV。

小车还在卖,只是没人喊好。它是不是得罪了谁?坦白讲,它谁也没得罪,除了没法再让年轻人眼前一亮。厂家不肯或者不敢砸钱改它,因为“穷人的市场也怕烧钱”,但市场没停,它就这么晾着、躺着,继续被时间轻推到角落——想想也挺“社会派推理”的:不是跳出来的凶手,而是集体冷漠和利润思维的“绞索”慢慢收紧。

如果你现在在展厅转了一圈,会不会想起多年前第一次摸到自家那辆刚下地的老捷达、老福克斯?我们到底怀念的是车的某种“可靠感”,还是生活里那个还能被简简单单打动的自己?在所有新旧玩家交手的十字路口,你还会选一台不联网、不用OTA的小车吗?

这个答案,你不说,厂家也不会再多问。但市场和人心,自己会有选择的。

奕跑还在卖,配置没变,销量比去年少三成-有驾
奕跑还在卖,配置没变,销量比去年少三成-有驾
奕跑还在卖,配置没变,销量比去年少三成-有驾
奕跑还在卖,配置没变,销量比去年少三成-有驾
奕跑还在卖,配置没变,销量比去年少三成-有驾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