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说出来,别笑,我身边就有个朋友,去年冲着小米汽车的高性价比+智能感预定了。一开始人挺乐观,每次我们聚会他都乐呵呵,提车提车的。结果最近他跟我微信发消息,说我得考虑退定了,听说出了安全事故,心里咯噔一下,买着不踏实。车没上路,定金就开始打水漂,这种心理我能理解。
说到安全事故,坦白说,这可能是拖了小米汽车后腿的最大原因。不是什么细枝末节的问题,而是可能危及生命的那种隐患。大家平时买车,顶多比较油耗、配置啥的,安全问题一旦爆出来,想不影响信心都难。你说这难道是小米的技术不行吗?也不全是。
讲真,小米汽车从研发到供应链,我倒觉得挺有意思的。类似手机那套,供应链和代工厂那帮人特别多,极度复杂。汽车不瘦身能行吗?想象你做个复杂电子设备,零件上千,供应商遍布全球,你家供应链经理得像指挥家一样天天对各种变数做危机公关。小米虽然是新手,但至少有手机行业的链条经验,这倒不是一朝一夕能忽视的实力。
这里有点得打个补丁,说小米有链条经验有点大,毕竟手机和汽车,研发流程和安全要求那可是天差地别。你手机掉点信号或闪退,反复更新个APP就算完,但汽车要保证在不同行驶环境下的绝对安全,实测试验和合规认证少是三五年都难搞定的事。小米汽车显然小看了这一点,也可能没估计到中国严格的安全监管和复杂的真实路况。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同行说小米的安全软硬件协同依赖度太高,一个主控芯片出问题,可能牵连多个功能。这就像盖楼只用一种材料,出了点差错,整个楼都得出事。你说这不是卡脖子么?倒不是说它没用意,只是现在看来,有点冒险。
小跑题,我还记得几年前我在特斯拉4S店听销售聊,这哥们说特斯拉最大挑战不是别的,就是安全事故一旦发生,网络炸锅,之后销量直接腰斩。小米小米,刚入局,这种后果对他们来说可能更致命。大家培养信任本来就需要时间,一两起事故就打击得人心惶惶,特别是消费者心里的那根弦这车真的能安心开吗?。你觉得呢?
我估算,从去年年初预售走到定金退回率可能超过30%(样本不多,大家理解),这价格回收价缩水幅度折合起来差不多15%-20%,这可不是小事儿。更别提,同价位的长安新能源、比亚迪甚至某些合资品牌的同价纯电都没那么恐怖。二手价格相对稳固,风险感没那么强。
了解一些研发流程的朋友跟我讲,汽车的安全体系不是几个月代码迭代能解决的,需要反复测试。小米的研发节奏和技术组合,跟传统车企的链条环环相扣,有点像你用盲盒装一个复杂机械钟表,得每个齿轮配合得无懈可击。手机产品线很灵活,汽车更像流水线上的大工程项目,容不得半点闪失。
而且,供应链的纯电部分,电池、电控、电机都得独立严控。最近小米却出现了电池管理系统(BMS)的一些反馈问题(是不是跟安全事故相关我不敢断言,但绝对值得怀疑)。这电池安全出问题,那叫一个要命。
这儿我忍不住得吐槽一句,作为老媒体苦撑的人,看到这种大厂跨界闯汽车,说实话,一开始我还挺期待的,谁不想多点新血液刷新市场呢?但现实看,跨界不是砸钱就能解决的难题,技术积累和安全把控更重要。小米这路能走多远,真是个复杂的盘。
猜测一下(纯属我个人饭后畅想),小米未来如果能把握住这次安全问题的教训,给大家搞出一两个极具爆点的安全创新功能,或许还能挽回市场信心。谁不喜欢智能又安全的车呢?但这不容易,起码我自己想象不到小米能迅速摸透整套安全逻辑,毕竟没人能三两年成就这套巨系统。
我有时候跟修理工老刘聊天,他刚刚修过一台小米汽车,说这车设计思路挺新潮,但碰到问题拆装设计有点坑人,维修成本估计比同级别车高点。维修环节也影响口碑,消费者买车谁愿意担心以后维修难?这块小细节小米得留心。
说句我自己觉得有点跳跃的,前几天我在群里问大家:你们真的觉得小米汽车能像手机一样复制成功模式吗?回复几乎一边倒,是不太可能。大家担忧的核心还是安全和售后体验,大量投入也得时间沉淀。
最后提个问题:面对这种新势力+大厂相冲的局面,你觉得用户心里最看重的究竟是技术创新,还是铁打般的安全感?这个问题值得咱们反复琢磨。
(这段先按下不表)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