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出口这两年,真是扬眉吐气。
2023年,咱们一口气卖了491万辆车到国外,直接超过日本的442万辆,成了全球第一。当时连日本媒体都不得不服气,说中国电动车撑起了全球一半的销量,硬生生把整个行业往电动化方向推了一把。
可才过没多久,2024年2月,《日本经济新闻》就调转话头,毫不客气地指出:你车卖得再猛,芯片却卡在别人手里——国产率只有10%左右。
这话扎心,但真不是瞎说。
一辆智能电动车要用上千颗芯片,是燃油车的好几倍。可这些芯片,大部分得靠进口。像恩智浦、英飞凌、意法半导体这些外国巨头,牢牢攥着关键技术。功率半导体国产率勉强到15%,计算类芯片更低,几乎可以忽略。
美国从2022年10月开始收紧出口管制,之后几乎每年加码。2024年4月又升级,5月干脆撤销了英特尔和高通的部分对华供货许可。车企一下子被卡住脖子。
其实早有预兆。2021年全球芯片荒,中国就少生产了200万辆车。痛定思痛,比亚迪开始自研功率芯片,地平线、黑芝麻这些公司也推出自动驾驶芯片。到2023年,装机量确实涨了,可整体份额还是小得可怜。
为啥难?因为芯片这东西,从设计、制造到封装,每一步都绕不开国外专利和技术标准。国产芯片不仅要性能达标,还得通过车规级的可靠性测试——这关不好过。
但出口势头一点没停。
2024年,中国又卖了586万辆车出去,比前一年涨了19%;日本反而掉到421万辆。光是新能源车就出口了150多万辆,其中100多万辆去了俄罗斯,50万辆进了墨西哥。
欧盟那边搞反补贴调查,税率最高38%,车企也不硬刚,转头就往东南亚、拉美跑。比亚迪在泰国和巴西建厂,年产能30万辆;吉利借着沃尔沃的渠道进欧洲;上汽在印度合资,长城在南非组装——灵活得很。
全球电动车销量破2000万辆,中国占了900万。出口结构也变了:SUV和轿车唱主角,商用车慢慢退场。
可芯片问题始终悬着。
2024年下半年,美国又加码限制HBM内存和EDA工具;2025年初,连16纳米以下的先进制程都管上了。车企采购渠道越来越窄,供应链随时可能断链。
好在动作没停。地平线的芯片装车超50万套,中芯国际扩产车规级芯片,比亚迪半导体量产IGBT,芯驰科技供应座舱处理器。工信部也发话了:2024年起,车企采购国产芯片比例要提到20%到25%。上汽、比亚迪甚至计划2026年推出全国产芯片车型。
但专家也泼冷水:上百种车用芯片,技术迭代慢,真要高比例国产,没个十年八年搞不定。
到2025年前八个月,中国汽车出口已达429.2万辆,同比增长13.7%。新能源占35%,俄罗斯仍是最大买家,澳大利亚、沙特也各买了20万辆。出口额超1000亿美元,全球电动车渗透率冲到20%,中国拿下40%的份额。
日媒那篇报道,其实说到了点子上。
咱们出口牛,靠的是电池优势、成本控制和快速响应市场。但芯片这个“心脏”,还在别人手里跳动。美国一收紧,就得临时找替代、调方案、压成本。
车可以造得快,但产业链的根,得扎得深。
我自己的看法是:出口第一的帽子戴得漂亮,但别被数字冲昏头。真正的硬实力,不是卖多少辆车,而是关键部件能不能自己说了算。芯片这关再高的出口量,也像在别人地基上盖楼——风一吹,就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