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模穿得少反而没人看?上海车展发现,年轻人已经不吃这一套了!

车模穿得少反而没人看?上海车展发现,年轻人已经不吃这一套了!-有驾
#热点观察家#展台上衣着暴露的车模摆出各种姿势,台下观众却摇摇头转身离开——2025年上海车展上,这一幕让许多车企猛然意识到,传统的“香车美女”营销策略正在失效。

去年一项消费者调查显示,超过八成消费者认为低俗营销反而拉低品牌档次,这一比例在90后和00后年轻群体中更高。当某品牌继续沿用“性感车模”吸睛策略时,展台人气不增反降,而相邻的科技体验展区却排起了长队。

审美变迁与消费者觉醒

2024年成都车展上,一位车模在车顶做出各种大尺度动作引发热议,网友评论两极分化。支持者认为“这是吸引眼球的有效手段”,反对者则直指“低俗营销拉低品牌格调”。

消费者对过度性感营销的反感并非偶然。随着教育水平提高和信息时代到来,大众接触的文化艺术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对美的认识和追求也更加深入。年轻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视觉刺激,而是更加理性化、个性化。

当代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成长于互联网环境,他们是信息爆炸时代的原住民,对各类营销手段见怪不怪。他们更加注重品牌价值观与自身精神追求的契合度,追求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

女性消费力量的崛起

女性车主数量近年来逐步增加,#女生的车#话题在小红书浏览量达9.2亿次。小米汽车数据显示,女性车主占比预计达到40-50%。面对这一变化,车企不得不重新思考营销策略。

北美家庭的调查显示,85%的车辆购买决策受女性影响,65%的新车直接由女性购买女性消费者对过度性感的车模营销普遍感到不适,更倾向于专业、有内涵的展示方式。

领克等品牌已经开始启用中性风、运动风模特,甚至男女通吃的无性别模特,这种转变明显更符合年轻女性消费者的审美需求

政策监管与行业自律

监管层面也在积极引导规范。2024年相关规定对违规低俗营销的最高罚款可达百万元级别,对车企形成有力约束。德国慕尼黑车展甚至明确规定模特着装需接近职业装,而非娱乐化

2015年“禁模令”后,车模职业规范更加严格,暴露着装基本消失。近年来,虽然限制有所松动,但行业自律性明显增强,车企开始主动寻求更加健康、积极的营销方式。

北京国际车展等大型展会主办方也加强了对参展商营销行为的管理,对低俗营销现象及时制止,维护车展的专业性和规范性。

科技体验取代性感营销

2025年上海车展上,一些品牌将展台打造成沉浸式科技体验馆,参观者可通过VR设备模拟极端路况下的车辆响应,或者通过AR技术“坐进”未量产的概念车内部

高科技互动体验使观众停留时间延长三倍以上,有效增加了展台人气。相比性感车模带来的短暂关注,科技体验更能激发消费者对品牌技术实力的认可。

华为问界、小鹏等品牌取消传统车模,改用技术专家站台讲解产品细节,反而赢得更多专业观众的驻足。小米CEO雷军亲自解说车型特点,展台被围得水泄不通

营销成本与效益的重估

一场优质直播的获客成本仅为传统广告的1/5,且数据可追溯、可优化。车企营销部门开始重新评估各种营销渠道的投入产出比。

性感车模虽然能吸引人流,但吸引来的多是围观者而非真实潜在买家。真正有购车意向的消费者反而可能因为过度拥挤和低俗氛围而避而远之。

车企意识到,与其花费重金聘请高价车模,不如投资于更具科技感和互动性的展台设计,这些投入能够更有效地转化为品牌好感和销售线索。

全球化视野下的品牌形象

中国汽车品牌正在加速国际化进程,海外市场成为必争之地。在国际车展上,过度依赖性感营销会损害品牌形象,不利于全球化战略的实施。

德国慕尼黑车展规定模特需着职业装的政策表明,成熟汽车市场更加注重专业性和严肃性。中国车企要参与全球竞争,必须适应国际通行的营销规范。

东南亚、欧洲等海外消费者对性感营销的接受度与中国市场存在差异,中国车企在“走出去”过程中,需要采用更具文化适应性的营销策略。

当车企们纷纷撤下性感车模,转而打造科技体验空间时,他们发现的真相是:年轻人要的不是视觉刺激,而是价值认同。一辆靠谱的车,永远比一个穿着暴露的模特更有说服力。

未来的车展可能会少一些“眼球经济”,但会多更多真正的汽车文化。毕竟,车展的核心永远是车,而不是别的什么。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