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天,汽油价格降得挺快,一箱油能省将近二十块,很多人觉得挺划算,燃油车销量也跟着上涨。八月燃油车卖出九十多万辆,比去年同期多了一成,看起来像是燃油车市场回暖,其实多是老车主换车,并不是新用户增加。
眼下车企纷纷打起价格战,比如长安逸动不到五万,别克君威十万多一点。更关键的是,燃油车型也开始搭载智能系统。像速腾L配了高速自动驾驶,奥迪A5L用了华为的智能驾驶技术。这些功能,其实是燃油车为了应对新能源车的竞争,把传统平台与新技术模块结合,努力在市场变局中保住阵地。
卖得多不代表汽油用得多。2024年全国汽油总消费量已下降了1.1%,预计2025年还会继续减少。原因有两个,一是新能源车保有量已达3585万辆,占汽车总量的一成多;二是燃油新车本身越来越省油,2022年新车平均百公里油耗只有6.76升,比国家标准还低不少。现在的燃油车销量更多是置换而不是新增,所以汽油需求不会因为销售数据而回升。
地域差异也很显著。像上海、海南、浙江这些地区,新能源车普及度高,纯电车型占主流。而黑龙江、新疆等地,插电混合动力车更常见。并不是大家不愿用纯电,主要是北方冬季严寒,电池性能受限,这样气候因素就把技术路线也分开了。可以说,中国现在有两套用车办法。
石油公司也在转型。中石化开始和蔚来、理想合作安装充电桩,中石油则直接收购了普天新能源,加油站慢慢变成充电站。未来五年,汽油用量预计会降到1470万吨,每年大约减三个百分点。石油巨头的这些动作,其实比车企更能反映行业大势。
国外情形不太一样。美国依然偏好大排量车型,汽油车撑着市场。欧洲燃油车退得快,但充电桩配套跟不上。中国则是新能源车普及最快,智能功能已经下放到十万元档的燃油车里,就连石油央企也积极布局充电,这不是谁单方面决定的,是政策、市场、技术和气候共同作用的结果。
现在去加油站,会发现很多新场景。北方深夜有人排队加油,而南方更多绿牌新能源车在充电桩前等候。加油和充电各有高峰,场景逐渐分化,这就是真实的转型写照。那些还在加油的人,赶在涨价前多加一点,却没注意到,身后的充电桩灯一排排亮起,已经在悄悄改变用车习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