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万国产车为何集体放弃AT变速箱?采埃孚专利费背后,藏着一笔算不过来的账
4S店展厅里,销售顾问指着配置表上“7DCT”三个字母,跟客户解释了半天为什么没有AT。客户皱着眉头问:“那宝马用的8AT,你们怎么不用?”顾问愣了两秒,憋出一句:“成本考虑。”这四个字背后,是国产车企在采埃孚、爱信的专利围墙外,算了十几年都算不平的一笔账。
开了这么多年车,我发现个规律:但凡懂点门道的老司机,聊到变速箱都会先问一句——“你平时怎么用车?”这话不是废话。AT、DCT、CVT,表面上都是帮你换挡的玩意儿,可底层逻辑压根儿不是一回事。
AT这东西,说白了就是个“老成持重”的角色。液力变矩器那套机制,像极了太极拳里的卸力,动力传过来先给你缓一缓,所以开起来绵软舒服。你看那些豪华车,宝马7系、奔驰S级,甚至硬派越野的普拉多,全都死磕AT。原因很简单——它扛得住折腾。行星齿轮组那套结构,承受五六百牛米扭矩跟玩似的,激烈驾驶也不带怂的。
但这玩意儿有个致命伤:吃油。液压传动那套系统天生漏能量,传动效率大概就八成多点,同样的车换成双离合,油耗能低个半升往上。更要命的是成本——一套8AT的制造费用,比DCT贵一半还多。关键专利全攥在采埃孚、爱信这些洋品牌手里,想用?交钱,还得看人家脸色。
国产车企当年也不是没想过搞AT。可人家技术封锁卡得死死的,你最多拿到四五AT的老古董,八AT?想都别想。这时候DCT就出现了,结构相对简单,说穿了就是两套手动变速箱拼一块,换挡快得吓人,传动效率又接近手动挡。更重要的是——专利门槛低,成本能控制在几千块。对主攻十几万价位的国产车来说,这账怎么算都划算。
不过话说回来,DCT也不是完美的。早些年那波双离合故障,闹得沸沸扬扬,症结就在干式双离合扛不住国内堵车的折腾。离合器片没油冷,频繁半联动就发热,时间一长保护机制直接给你罢工。湿式的好些,但摩擦片十万公里左右还得换,维护成本比AT高。还有个小细节,DCT没有液力变矩器那套缓冲机制,堵车时走走停停,顿挫感多少会有点。
CVT算是另一条路子。日系车爱用这个,本田雅阁、日产轩逸开起来那叫一个丝滑,钢带在锥轮上滑来滑去,速比连续变化,理论上能无限接近发动机最佳工况。但它有个硬伤——扛不住大扭矩。早期CVT只能承受两百牛米左右,激烈驾驶钢带容易打滑,后来改钢链好了些,可还是没法跟AT比硬气。
这几年油耗政策越来越严,车企压力大得很。国六B标准要求平均油耗压到3.3升,AT那点传动效率就成了拖累。造一台AT车,得靠卖几台新能源车来抵消油耗积分,否则就得掏钱买积分,一分三千块。这种背景下,DCT和CVT自然就成了香饽饽。
但你看高端车市场,宝马X5、奔驰S级该用AT还是用AT,人家图的是什么?一是扛折腾,采埃孚8AT能承受连续弹射起步;二是液力变矩器那套“蠕行模式”,堵车时脚不用一直踩刹车,舒适性拉满;三是越野场景能放大低扭,Jeep牧马人就靠这个爬坡脱困。
说到底,变速箱这事儿没有绝对的好坏。城市代步想省心,CVT或许更合适;偶尔激情驾驶,湿式DCT能给你点乐趣;追求全场景稳定,AT还是那个靠谱的老伙计。只不过对国产车企来说,在成本、政策、技术专利的三重夹击下,DCT成了当下最现实的选择。
至于未来?电动化正在重新洗牌。混动车用E-CVT,纯电车干脆取消多挡变速箱,传统变速箱厂商都在转型搞电驱系统了。可能再过几年,咱们今天讨论的这些,都会变成老黄历。
开车这么多年,我明白一个理儿:配置表上的参数只是表象,真正决定体验的,是厂家在看不见的地方做了哪些取舍。下次买车,别光盯着变速箱类型,多试驾几台,感受一下不同调校的差异,答案自然就有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