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减税政策变动,比亚迪再受打击?

年终最大的热闹点,不是双十一的剁手节,而是新能源车能不能继续“免税”。政策一动,车市就像被按了加速键:谁会在明年被压住气,谁又能趁乱抬脚上位?这个问题比谁跑得快更关键。 政策要点很直白。

2024—2025年,新能源乘用车仍能免征购置税,单车最高免税不超过3万元。 到了2026—2027年,进入“半税时代”,也就是实际相当于把购置税从原来的10%折成5%,但每辆车减免额度上限降到1.5万元。

汽车减税政策变动,比亚迪再受打击?-有驾

换算成最直观的数字:一辆车卖10万元,买家要多掏5千;20万元,多掏1万;30万元及以上,多掏1.5万元。 整体上,购车成本平均被抬高约3%—5%。

听起来不大,但对于价格敏感的下沉市场,影响堪比晴天霹雳。 能不能继续享受这份税收“温柔”并非单看售价。

关键在于车型是否能进《减免税目录》。 最近出台的技术门槛提升,就是把这扇门重新加高了。

简单说:国家把“谁该拿补贴、谁不该拿补贴”从价格大战转向技术比拼。 比拼的内容主要是两个:能耗和纯电续航。

对纯电动车而言,新标准把能耗上限整体往下压。 小型车曾经有“增重可以宽容”的窗口。

新规则把这条豁免线砍掉。 主流中端车的能耗门槛也整体下移。

豪华大车则不再能靠堆配置来掩盖低效率,政策给了一个能耗天花板。 形象点说,过去靠“堆配置取悦买家”的玩法,今后得靠真材实料的三电系统、空气动力学和轻量化。

对插电混动(PHEV)影响更猛——国家把最低纯电续航门槛从约43公里一口气拉到100公里。 粗暴一点理解:曾经那种“电池很小、油箱当主力”的混动,今后很难再靠玩字眼拿补贴。

更麻烦的是,表面上对馈电油耗的考核系数有所放宽,但参照基准从老标准换成了更苛刻的新标准,合并后实际是“明面放水、底下加码”。结果就是:小型PHEV被夹在重量上升与能耗限制之间,堆电池的老路行不通,必须在电驱效率、热管理、结构轻量化上做出真升级。 谁是受益者?谁会被清退?把视角拉回市场。

纯电车整体受影响有限。 主流大厂的多数纯电车型经过几年的技术积累,已经能满足更严苛的能耗门槛。

问题更多落在那些靠老平台、低成本材料和简单电改的销量小车上。 几款五到十万左右的经济型车型,因能耗超标可能直接被拒之门外。

对这类车型来说,失去购置税优惠等同于价格被动上涨8%—10%,在白热化价格竞争里几乎等于自断一条腿。 PHEV阵营的震荡更剧烈。

汽车减税政策变动,比亚迪再受打击?-有驾

比亚迪和吉利在表面数据上都被点名,但处理方式差别明显。 比亚迪的优势是自给电池与垂直一体化:把电池加大、把纯电续航提升到门槛线,对比亚迪来说成本上升相对温和。

市场上已经出现“加量不加价”的操作,把旧版库存通过阶段性补贴清理,再以升级版维持售价及节奏。 按估算,新增电池成本大约在5000元左右,这对比亚迪的利润缓冲能力影响有限。

打法就是先把旧货出清,过渡期用补贴稳住用户情绪,等新政生效后再回归正常定价。 吉利的处境更为微妙。

其某些系列低配车型若要把续航从几十公里提升到100公里,意味着必须换更大电池,但其电池多由外采,单价高于比亚迪自供电芯,成本增幅可能高达1.3万—1.5万元。 对于以性价比为核心竞争力的车型,这么一加价,直接把原有卖点掰碎。

吉利可以选择停止低配产出,把中配上移为新入门,但这考验的是品牌定价节奏与市场承接能力。 简单粗暴地把成本全摊给用户,销量必然受损;完全吸收成本,毛利被稀释。

两难的选择。 电池产业也并非表面上那样“大锅炖”:二线电池厂商并不会天然受益。

如果多数车企选择直接停产低配PHEV而非换电池,二线厂商的订单会被砍掉。 即便换电池,整车还面临车重、热管理和驱动效率的再优化,需要系统工程投入,不是简单换个电芯就能过关。

换言之,真正能拿到未来市场蛋糕的,仍是那些拥有技术积累、成本控制和供应链话语权的玩家。 宁德时代、比亚迪这样的龙头更可能吃到大头;中小厂若不能快速升级,可能被市场淘汰。

结账这盘经济账:短期内,免税退出会掀起明显的提前消费潮。 年底促销、厂商补贴叠加,四季度可能真有一波“集中买车”的小高潮。

长期看,政策意在倒逼行业脱离低价恶性竞争,转向技术驱动。 对消费者而言,购车时机和车型选择不仅关乎当下荷包,还关乎未来使用成本与保值空间。

对车企而言,供应链控制与技术储备将决定谁能笑到最后。 现实建议:若你手头预算在15万以下,且购车刚需不急,值得多比较。

若你偏好主流品牌、注重技术和续航,年末促销可以考虑下手。 企业端,老路不可复制。

想靠低价拿量的那一波,可能要被市场温柔送出局了。 你打算趁着免税窗口入手新车吗?会为了一点省下的税提前掏钱,还是等到市场重新洗牌后再出手?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买车策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