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与问界合作风生水起,为何携手更早的极狐却未能同样起飞?

华为与问界合作风生水起,为何携手更早的极狐却未能同样起飞?

华为的技术光环为何照亮了问界,却未能点燃更早携手的那颗星?

2017年。北汽与华为签下智能网联合作协议时,谁都不会想到这场“早到的缘分”竟会陷入今日的尴尬。极狐阿尔法S在2021年4月发布——比问界M5早了整整八个月。它本该是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首张王牌。可现实呢?2024年上半年,极狐5款车总销量仅53304辆。而问界仅凭4款车,同期销量突破18万辆。差距不是一点。是断层。

华为与问界合作风生水起,为何携手更早的极狐却未能同样起飞?-有驾

为什么?有人说:极狐输在“出身”。

北汽新能源早年以B端市场起家。EU系列曾是网约车司机的首选。满街的蓝色牌照。低端、实用、性价比——这些标签深深烙在北汽的品牌基因里。突然转型高端?用户不买账。渠道难跟进。售后体系更是脱节。就像让一个常年做快餐的厨师突然去做法餐。食材或许高级。但火候、摆盘、服务——全部接不住。

极狐选择了硬闯高端。勇气可嘉。但每一步都像在爬坡。没有品牌积淀。没有用户认知。甚至没有人知道——它和华为到底什么关系。

华为与问界合作风生水起,为何携手更早的极狐却未能同样起飞?-有驾

这就要说到第二个关键:声量不足。

问界有余承东。余承东是什么?是行走的热搜。是话题制造机。是华为终端最鲜活的人格化符号。他夸赞问界:“遥遥领先”。他嘲讽对手:“油车不如电车”。他甚至把发布会开成了科技圈春晚。每一次发言。每一次转发。每一次争议——都在为问界免费引流。

极狐呢?沉默。沉默。还是沉默。

华为与问界合作风生水起,为何携手更早的极狐却未能同样起飞?-有驾

没有余承东站台。没有华为门店露出。没有跨界话题发酵。用户根本不知道极狐用了华为ADS智驾、华为鸿蒙座舱、华为电机系统……很多人至今以为极狐是“北汽自研”。技术用了。却没人感知。这或许是品牌传播中最无奈的悲剧。

但真正决定命运的——是合作模式的根本差异。

华为与问界合作风生水起,为何携手更早的极狐却未能同样起飞?-有驾

极狐用的是“HI模式”(Huawei Inside)。华为提供部件与解决方案。但车是谁的?极狐的。销售谁负责?极狐的渠道。发布会谁开?极狐的市场部。华为更像一个“技术供应商”。藏在幕后。不背书名。不担风险。

问界呢?华为智选车模式。华为深度参与产品定义、设计、销售渠道甚至品牌营销。余承东亲自下场带货。车进华为门店。销售用华为体系。用户认为“这就是华为车”。——哪怕华为一再强调“我们不造车”。

资源倾斜程度天差地别。华为在全国有超过5000家门店。问界已入驻超1000家。覆盖220个城市。用户买手机时顺路试个车。喝咖啡时顺便体验鸿蒙座舱。这种曝光率、便利性和信任感——极狐做不到。它至今只有约400家门店。且多数不在核心商圈。

华为与问界合作风生水起,为何携手更早的极狐却未能同样起飞?-有驾

渠道决定触达。触达决定认知。认知决定销量。这是一个闭环。

极狐并非没有奋起直追。2024年,它卖出81017辆,同比增长169.91%。冲进纯电新势力前六。成绩其实可观。但华为的光环太耀眼。问界的势头太凶猛。人们只记得第一名。很少人关心第二名。

后来者阿维塔看清了这一点。它从HI模式升级为“HI Plus”——更紧密地绑定华为。更要华为的渠道与品牌赋能。这步棋极狐本该早走。却错过了窗口期。

华为与问界合作风生水起,为何携手更早的极狐却未能同样起飞?-有驾

说到底:华为不是带不动极狐。而是资源有限、战略有先后。华为要把最好的流量、最核心的门店、最重磅的代言人——留给亲儿子问界。极狐呢?它成了技术验证的早期伙伴。却未能成为生态共赢的嫡系。

但故事还没结束。新能源战场远未定局。极狐如果持续打磨产品、厘清定位、甚至调整与华为的合作深度——未必没有翻盘机会。毕竟它手里还有一张牌:它才是华为智驾最早的量产搭载者。这份技术底蕴,只要被更多人看见,就仍有爆发的一天。

华为与问界合作风生水起,为何携手更早的极狐却未能同样起飞?-有驾

你看。赛跑中最早出发的人,不一定最先冲线。但既然还在场上,就有逆风翻盘的可能。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