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备箱还没来得及合上,门口的销售员就把手机递了过来:“又出最新销量了。”屏幕上的数字有些晃眼,比亚迪八月总销量,37万+,秦系列一个月卖了六万多辆。空气里的温度和手机页面的热度似乎一起飙升了几度。门外的马路还在堵,内心的路更堵——这场“车战”,每月都像在考验人类推理极限。
如果你是比亚迪的产品经理,现在能不能不焦虑?哪款车型该捧,哪款只剩下同事的安慰,眼见一份份报表像化学试剂倒在同一台搅拌机里,挤出来的销量曲线和心跳一样,都忽高忽低。秦家族一骑绝尘,六万多辆像是点了“自动增速”;汉唐却仿佛在缓慢贴地爬行,只有九千八千的成绩。你会怎么解释——是市场沦陷,还是“高端之路”本来就没多少路可走?
从整体销售情况来看,王朝系列主打刚需市场,秦系列最能打。性价比这玩意儿,在中国车市像是“多巴胺”,有了价格优势就容易让人大脑短路,买单无脑。可高端位置到汉、唐,就有点力不从心。不是技术不行,是用户钱包那一关,往往比发动机更冷酷。宋家族也曾风光,现在却在下坡,产品迭代慢了半拍,大众的“新鲜感保质期”并不长。
海洋网表现出更强的“冲量能力”,海豹、海狮两兄弟直接把总销量“梭哈”到十万上下。价格和配置,像菜市场里的摊位,谁叫价低谁被抢。宋Plus在海洋网和王朝网分销,成了左右手互博,结果销量被分食,也难怪数据腰斩;驱逐舰05、e2之流,数据凄惨,只能拿做案例教科书用——“新车型也要学会自我推销,不然连数字都懒得为你跳一跳。”
高端屋檐下,腾势靠一款D9支棱门面,剩下的N9、Z9一合计不过三千多,N7还不到两百。方程豹的画风另辟蹊径,刚出道就甩了1.6万辆,可以说是“新人卷老炮”,钛3直接干到九千多辆,豹5也有五千。有种当年网文新人派踩着大佬的背“冲榜”的既视感。仰望系列,高冷得有点离谱——U8只卖了77辆,U9更是寥寥1辆,比起U7的327辆,看得人都有点怀疑人生。“豪华认知度”还没建起来,这种销量,大概连保姆车里的奶茶都买不上几杯。
从专业视角来看,比亚迪采用“多网并行”策略,但实际效果未必比“单网拉新”高效。王朝、海洋、方程豹、腾势、仰望横向分割,背后却是资源的分叉和内部自杀。宋Plus在两个网卖,价格、配置、形象都没定性,用户在选择时反而被搅糊涂了。自家的“自相残杀”,有时候比外来的冲击更让市场元气大伤。
局中人做久了,甚至会变得有点麻木。新车型上市如同“新法案出台”,紧着推广,不吭声的老品只能挤在墙角默默流泪。秦家族长红可能抢了生产线资源,高端线生产力吃紧导致“有单无货”,销量自然就凉一半。腾势能靠D9吃饭,是因为MPV这条线本身就火爆——但熊掌和鱼未必能一块儿端。
细节里还能看到消费偏好变迁。年轻人的钱包更喜欢“运动款”,方程豹 钛3设计激进,所以新车一出就能做起KOL般的销售数据。低端市场永远赖以生存的是性价比,海鸥这样的小车继续笑傲“菜市场”。比亚迪的多品牌布局好像在打群架,互帮互闹,最后还是总销售冠军,但每条战线都藏着翻车的风险。
厂家此刻很难装作无所谓。高端车型不振,定价是不是定高了、新车宣传是不是没砸到点子上,产能调配是不是该再开个碰头会。光靠铺量,“农村包围城市”策略见效却未必长久。现在的电动车市场,不仅比效率,还比口碑;太多同质化产品挤在一起,那点优势如果不能持续放大,就会被边缘掉。
说到这里,还是得承认,比亚迪在总量上继续“吊打”其他国产品牌,但这种强势背后也有隐忧——分品牌、分车型、分网销售,看起来热闹,但资源和精力被切割得七零八落,本家的“手足之争”或许比外敌更危险。综合来看,“大而不强”、“多而不精”这些老问题,短期内还未必能和平解决。
当然,这里面也有职业弊端。每年盘销量,仿佛都在看一群人争着往外掏红包,不掏怕丢业绩,掏多又怕都被自家人抢走。一台车的命运,其实大多不是被竞争对手决定,而是自家战略和市场嗅觉决定。只不过,数据好看的时候,大家都笑得像领导出差,数据丑的时候,就都和小区停电一样,嘴上说“不急”,心里早就从容了。
最后,聊到专业层面,终归得问一句,这样的多品牌、多车型、大资源分摊模式,到底有多健康?是更富有弹性的市场探索,还是内部消耗严重的“自我博弈”?比亚迪的群架打法,是否真能持续打下去还是会内耗到自己先散架?消费者真的能从花眼的车型里挑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款”,还是只会被商家喂食式的选择绑架?如果你是那位产品经理,在红与黑的数据面前,你准备赌哪个方向?
数据只是现象,背后的逻辑和博弈还在继续。卖车如办案,线索全在细节,真相常在无人愿意多看的冷门角落里。这场车市的群架,你想站哪一边?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