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配件难买,车企倒闭频发,售后保障难落实

凌晨三点,北京三元桥下,小路灯和广告屏尚未醒来,张磊蹲在路灯柱旁拆自己那辆威马EX6的前保险杠。地上摊着一排螺丝和拆车工具,旁边的共享单车咔咔作响。他用手机对着保险杠拍了照,又在群里发了个消息:“谁有这款二手件?我快支撑不住了。”手机屏幕暗下,又亮起,显示群里只剩六十余人还在坚持。而张磊,靠自学和网友视频,已经成了“半个修理工”。他大概想象不到两年前提车那天的自己,会有今天这幅狼狈模样。

一个前保险杠等了半年才“可能有货”——这句话其实没什么悬疑,反而很有现实感。车还在开,车企却没了。在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战场上,这些年倒下的厂牌和消失的服务比路边的共享单车还多。你以为这只是产品的兴亡,其实,这是整个消费链的塌方。你会怎么做?二手配件当作宝贝搜集,还是三电系统“不敢乱动”,干脆让车慢慢沦为家具?或许,这种尴尬远超你的预期。

说起来,2018年,国内新能源车企多到快500家,2023年剩四十来家。如果你在那波“造车新势力”里押了某一张牌,买了辆希望满满的“智能电动车”,你就成了这个赌局的亲历者。张磊们一开始享受智能网联的便捷,很快发现车机全靠厂家活着,APP一断,连导航都没了,必须想办法破解。“以前买车是怕存量不够,现在买新能源车,还得看厂牌是不是明年还活着。”

保险公司这时也扮演了现实主义者的角色。对于已经或者“正在消失”的品牌,保险公司一进门就把你挡在门外:“你这车企停产,系统数据库自动拦截,不买车损险。”坚决而专业。不仅如此,你的二手车市场也把你变成了“烫手山芋”。你二十万买的新车,开三年,能卖七万就要谢天谢地——剩下的价值全按“无人保修和配件断供”当作折旧。赔十几万不是新闻,没人接盘才是现状。

车企承诺的“三电系统终身质保”“永久免费流量”等那些灼烁的宣传语,到了破产以后全数变成壁纸和口号。“许诺”是法律未赋予灵魂的尸体。车主只能靠手机热点续命,而智能车机其实离“变砖头”只差一次系统崩溃。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相关法规是有的。像《汽车销售管理办法》,规定原厂应保10年配件供应和售后服务。但说得轻巧,做起来比造火箭还难。对于新能源车企而言,产品更新速度堪比苹果手机,哪有能力囤十年配件?更别提核心部件动辄定制生产、成本高企、随时停产。企业一旦破产,财产优先清偿职工工资和担保债务——售后服务从来就是“债权末位”里的小透明。

职业弊端到这里就浮现了。做售后,你得有团队。可大多数车企一旦资金链断掉,技术团队就四散鸟兽,后续维护全靠天意。有法律保障但没资金、没配件、没人,这个承诺和你家楼下小卖部的“本店不赊账”一样,属于“愿景”。

怎么破局呢?最近有行业建议设个强制“售后责任基金”,让企业卖车时预缴一部分保障金,以备不测。但钱谁收、收多少、怎么用、怎么定标准,这种制度设计估计比车企活下去还复杂。基金能不能应付新能源迭代的配件成本涨幅?谁来管理、谁督查、谁分担责任?每个环节都是现实版罗生门。

还有人主张推动配件通用化和第三方认证,让维修不再绑定厂牌。这不是没有道理,但在当前技术周期,绝大部分车企只愿意把自己的系统和硬件独享为王。“开放接口和可替换性”这事儿,在每家都想做苹果而不是安卓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里,现实比信仰还冷。

新能源车配件难买,车企倒闭频发,售后保障难落实-有驾

地方政府、保险公司、协会、供应链和消费者,都有自己的算盘。谁都不想做亏本买卖,更没人想兜最后一环的漏。现行制度下,消费者权益“难以精确量化”,车企“挂掉后还得负责”,这是理论上的正义,但实践中全是无言的告别。

让我自嘲一下:在如此高歌猛进的产业里,检察与分析往往跟不上推销的速度。你要我讲解决方案,我只能说:“优先选大品牌、能保修的、配件供应商活跃的,再把一份小众保险攒在车库里。”说到底,普通消费者面对“售后真空”,风险并不来自个人决策,而是整个制度和产业迭代的共谋。

新能源车配件难买,车企倒闭频发,售后保障难落实-有驾

所以,为什么车企的责任,要由车主来扛?这是个专业、现实又有点哲学的问题。如果你也是新能源车主,不妨想想,“假如明天你品牌也消失了,你还有什么保障?”或者更冷峻一点:你选新能源,是信科技,还是信承诺?而你的信仰,到底能撑多久?

你愿意看到售后责任制度用保险和基金来保障未来吗?又该怎么在风险、创新和公平之间寻求平衡?这一切,很可能,比你要等到的那个前保险杠还要久——甚至永远不会有“现货”。

新能源车配件难买,车企倒闭频发,售后保障难落实-有驾
新能源车配件难买,车企倒闭频发,售后保障难落实-有驾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