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电动车市场,简直一场“巷战”,台铃、雅迪、爱玛这些老牌还没来得及喘口气,九号公司就像一把尖刀突然插了进来,局势骤然紧绷,外行人可能压根没觉出来,但行业内心知肚明,风向彻底变了。
北京、广州、深圳,三地街头一夜之间多了无数新款“智能小电驴”,明眼人都看得出,这不是普通的补贴催出来的销量,而是一股全新的消费热情,背后是2025年8月17日九号M5系列四小时破万台的预定数据,几乎让行业掉了下巴。
有人说,这场变化其实早有苗头,2025年上半年,九号公司公布的117亿营收、12亿净利润、239万辆销量,全线逆袭,增速翻倍,单看账面,谁还敢说这只是“短命风口”。
对比台铃7.3%的份额、雅迪爱玛五成江山,九号的异军突起,多少有点黑马味道,很多人还在等它回归“理性”,没想到这家公司似乎越走越猛,甚至让一些年轻人把电动车当作社交符号。
回头看,九号起步其实挺低调,2012年只是做平衡车的小厂,2015年那场对Segway的收购,成了转折点,拿了专利、开了全球通道,行业老炮儿都没想到,市场格局会被一个“新人”搅动。
2017年到2019年,这家公司还贴着“小米代工厂”的标签,五成销售靠小米,很多圈内人私下都觉得这就是个“生态链打工仔”,没想到短短四年,九号就自己站了起来,品牌、研发、渠道开始分化,走上独立路线。
2025年新国标一落地,地方补贴、换新政策一波接一波,广东500元、北京650元,甚至一线城市年息率都降到1%,这一年被很多人称为“转型元年”,短期内的确带动了换车潮,街头巷尾全是新车,但我始终觉得,这些政策只是短暂刺激,真正能留下的,还是看企业自身的内功。
一线市场逐渐饱和,消费者越来越理性,单靠补贴拉动,注定走不远,关键还得看产品力和品牌力是不是能跟得上,所以九号的打法其实挺“反卷”,没有像传统品牌那样死磕价格、续航,反而一头扎进“智能化”,直接押注年轻人喜欢的那一套。
比如高端车型配Ridey GO!、凌波OS这些新玩意,什么一键启动、AI远控、语音交互,听起来花哨,但年轻人偏偏吃这一套,别说,数据显示18到25岁有76.4%的人就认智能,83.7%用户希望电动车能“玩点新花样”,从这一点看,九号多少踩准了节奏。
渠道方面,九号也不走寻常路,搞线上线下同价,经销商一台车就赚200元,价格透明,出货快,终端控价能力强,这在行业里算是“清流”,对比台铃、小牛那种几十块的利润,经销商自然愿意跟他们玩,结果就是线下门店迅速破8700家,距离万店目标一步之遥。
这一切都发生在2025年,时间节点很关键,雅迪、爱玛销量依旧高居榜首,但九号累计出货量已突破800万台,这个数字,已经足够让人警惕它的后劲,行业格局正在被撕开一道口子,大家都在等,看这匹“黑马”还能跑多远。
不过话说回来,九号的路也没想象中那么轻松,市场天花板越来越近,一线城市快到极限,想继续增长,非得下沉渠道,做精细化运营,拼的不只是产品,还有服务和体验,这才是“持久战”。
竞争对手也没闲着,雅迪、小牛等都在上马智能车型,技术壁垒越来越高,九号能否守住优势还不好说,毕竟行业谁都想当“头马”,一场技术与体验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品牌忠诚度是另一个隐忧,智能硬件只是入口,用户买完车,留下还是走人,全看后续服务、社区运营和周期陪伴,九号最近还搞起了“驾校”业务,点对点培训新手,这种细致入微的服务,算是行业首创,但能不能成为长期壁垒,还得看执行力。
海外市场成了新战场,九号凭Segway渠道,2025年上半年海外营收44.22亿元,已占总营收38%,创始人高禄峰提出“三三制”,要让中国、欧洲、美洲各占三分之一,这种全球化野心,放在中国电动车行业里算是罕见。
东南亚也被九号视为新蓝海,2.5亿摩托车存量市场,电动化率不到1%,谁能先占坑,谁就有先发优势,不过那边的骑行文化、道路环境、政策导向,和国内完全不同,智能+安全的打法能不能复制,还真不好说。
九号看重的不是“功能堆砌”,而是“体验为王”,从技术到服务一体化,正试图跳出传统竞争逻辑,行业内不少人开始学习它,但要说复制,没那么容易。
安全问题始终是行业痛点,两轮车事故六成因操作不当,新手驾驶员超四成,九号敢于切入培训领域,某种程度上是对行业短板的直面,能不能带动整个市场提升安全标准,值得期待。
政策、智能化、渠道三重因素带动了九号的爆发,但我始终认为,长期来看,企业只有把短期红利转化为稳定增长,才能真正赢得资本和市场的信任。
九号已经站在关键路口,2025年之后,市场、技术、服务三重压力一起袭来,它还能不能持续领跑,谁都说不准。
局势扑朔迷离,一切都还在路上,黑马会不会变成领头羊,悬念仍在继续。
市场的钟摆,永远不会只为一家企业停留,谁能笑到只有时间知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