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合资品牌破产,今后仅售进口车

又一合资品牌宣告破产,以后只能买它的进口车了。

广汽菲克正式申请破产清算,国产Jeep时代就此落幕。 这不是某款车的改款消息,而是整个品牌在中国本土生产的终结。自由光、自由侠、指南者这些曾活跃在街头巷尾的名字,将彻底退出国产序列。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试驾国产自由侠时的感受——那台1.4T发动机配上双离合变速箱,动力输出谈不上澎湃,但方正的造型、外露的轮眉和Jeep标志性的七孔格栅,确实让人心动。可谁能想到,这款2017年上市的车型,直到停产都未迎来换代?它不是“经典”,而是“停滞”。

国产Jeep:从希望到沉寂的七年

2015年,广汽菲克成立,Jeep品牌国产化被寄予厚望。首款国产车型自由光上市时,月销量一度突破万辆,市场反响热烈。紧接着自由侠和指南者相继登场,形成了覆盖紧凑型到中型SUV的产品线。表面看,布局很完整;但细究之下,问题早已埋下。

先说设计。以指南者为例,它延续了Jeep家族硬朗风格,方正的车头、竖条进气格栅、隆起的引擎盖线条,都在强调“越野基因”。可当你坐进车内,就会发现中控布局明显沿袭了老款菲亚特平台的设计语言,塑料感强,按键排布略显杂乱。这不是审美问题,而是平台老旧的直接体现。我在一次长途试驾中发现,高速行驶时A柱附近有轻微风噪,这说明车身密封和风阻系数优化(风阻系数直接影响油耗与静谧性)并未跟上时代。据公开资料显示,指南者的风阻系数约为0.35,而同级别新势力SUV普遍已做到0.30以下。

再谈动力系统。国产Jeep长期依赖1.4T+7DCT和2.0L+9AT的动力组合。这套系统在刚推出时还算先进,但七年间几乎没有升级。反观竞争对手,大众已普及DQ500湿式双离合,本田推了1.5T地球梦,丰田上了TNGA架构下的Dynamic Force发动机。技术迭代的停滞,让Jeep在燃油经济性和平顺性上逐渐掉队。一位老车主曾跟我吐槽:“我那台自由光,低速顿挫像在跳探戈,油耗还比宣传高两三个点。”

没有新能源,就没有未来

又一合资品牌破产,今后仅售进口车-有驾

如果说产品力滞后是慢性病,那对新能源的漠视就是致命伤。

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已突破50%,意味着每卖出两辆车,就有一辆是电动或混动。而Jeep呢?在整个国产周期内,没有推出任何一款新能源车型。牧马人4xe虽然后来引进了插电混动版,但价格高达近60万,月销量不过百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对比一下哈弗——同样是主打SUV的品牌,哈弗不仅推出了DHT混动技术,还在纯电领域布局了枭龙系列。同样是“专注SUV”,一个拥抱变革,一个固守传统,结果自然天壤之别。

我在一次行业交流会上问过一位前广汽菲克工程师:“为什么不早点推混动?”他苦笑:“公司战略一直摇摆,高层更关注短期销量和成本控制,新能源投入大、周期长,没人愿意背这个锅。” 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企业决策的短视,最终由消费者和品牌共同买单。

口碑崩塌:小问题累积成大信任危机

Jeep的崩塌,不仅是产品问题,更是口碑的溃败。

我翻阅了多个车主论坛和质量投诉平台,发现关于国产Jeep的投诉高度集中:双离合变速箱异响、车机卡顿、车身异响、油耗虚高等。这些问题单个看都不致命,但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会形成“这车毛病多”的集体认知。

又一合资品牌破产,今后仅售进口车-有驾

有一位指南者车主分享了他的经历:提车半年后,变速箱开始出现换挡顿挫,4S店反复刷程序,问题依旧。第三次进店时,维修师傅私下告诉他:“这批次的离合器模块设计就有缺陷,厂里知道,但没召回计划。” 这种“明知有问题却不作为”的态度,最伤人心。

动态稳定控制系统(ESC)本应是安全利器,但如果底盘调校跟不上,再先进的系统也救不了失控的车。我在试驾自由光时就感觉悬挂偏硬,过减速带时后排乘客会明显弹跳,城市驾驶舒适性打折扣。而在山路驾驶时,车身侧倾控制也不如本田CR-V或丰田RAV4那样从容。

竞品对比:为何别人能活,Jeep却倒了?

我们拿三款同级SUV来做个简单对比:Jeep指南者 vs 本田CR-V vs 比亚迪宋PLUS DM-i。

维度 指南者(燃油) CR-V(燃油) 宋PLUS DM-i(混动)

动力总成 1.3T+7DCT 1.5T+CVT 1.5L+电机+E-CVT

又一合资品牌破产,今后仅售进口车-有驾

百公里油耗(WLTP工况) 约7.5L 约7.0L 约5.3L(亏电)

车机智能化 基础导航+CarPlay Honda CONNECT 3.0 DiLink智能网联系统

辅助驾驶 L2级(选装) L2级(Honda SENSING) L2级(DiPilot)

月均销量(2024年) 停产 约1.8万辆 约3万辆

数据不会说谎。在油耗、智能化、驾驶辅助和价格上,指南者已全面落后。更关键的是,宋PLUS DM-i这类混动车型,既省油又能上绿牌,在一线城市优势巨大。而Jeep连入场券都没拿到。

破产之后:资产无人接盘,机会已失

广汽菲克的核心资产包括长沙工厂、研发团队和部分技术专利。曾有消息称亚特兰蒂斯(Atlantis)有意收购其75%股权,但因价格未达成一致而告吹。错过这次重组机会,意味着它彻底失去了“起死回生”的可能。

又一合资品牌破产,今后仅售进口车-有驾

目前,Jeep品牌仍可通过进口方式销售,如牧马人、大切诺基等。这些车确实在越野性能上有独到之处。我试驾过牧马人Rubicon,其机械式四驱系统、前后差速锁和可断开的防倾杆,在非铺装路面上的表现堪称“硬核”。但问题是,这类车价格高、油耗大、日常驾驶不舒适,注定是小众选择。

合资品牌的“生死线”:销量即现金流

回到最根本的问题:车企靠什么活着?销量就是现金流。

我们不妨看看其他合资品牌的现状。某美系品牌主力SUV月销不足两千,某韩系品牌全系车型加起来月销不过五千,而小米SU7单款车月销已破两万。当一个品牌连基本现金流都维持不了,破产只是时间问题。

这不是中国市场“抛弃”了它们,而是它们自己放弃了进步。消费者不傻,谁给更好的产品、更低的使用成本、更强的智能化体验,钱就流向谁。

未来会怎样?更多品牌将退出

我预测,未来三年内,至少还有2-3个销量长期低迷的合资品牌会步广汽菲克后尘。判断标准很简单:月销量持续低于5000台,且无新能源产品规划。

又一合资品牌破产,今后仅售进口车-有驾

那些还在靠“品牌情怀”和“终端降价”撑场面的车企,迟早会被市场淘汰。价格战不是解药,创新才是。

写在最后

国产Jeep的谢幕,是一堂生动的商业课。它告诉我们:再强的品牌光环,也抵不过技术停滞和战略失误。

对于消费者而言,理性消费尤为重要。买车不能只看外观和品牌,更要关注三大件可靠性、油耗表现、智能化水平和售后服务。别让情怀为缺陷买单。

Jeep还会在中国卖车,但不再是“国产”的Jeep。你喜欢它的硬派风格吗?如果是,你会选择进口版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另外,如果有车友想了解某款具体车型的长期使用体验,比如“开五年后的指南者到底值不值得买”,也可以留言,我找真实车主做个深度访谈。

又一合资品牌破产,今后仅售进口车-有驾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