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这年头看汽车财报,简直跟追悬疑片一样,明明一串数字摆在面前,咋感觉藏着不少玄机?
长安汽车,这新晋一级央企,刚刚亮出的半年报,说是成绩单,但怎么看都透着点复杂——营收下来了,利润也跟着打了个折,但车子卖得还多了些?
老司机们一瞄那数据,营业收入726.91亿,坐标半年,同期下跌5.25%;归母净利润22.91亿,降了快两成。
这不是双降吗?
按理说,销量啥的微增1.6%,可钱咋没跟着水涨船高?
啥情况?
这账本跟买瓜一样,皮上一滑,里头还得慢慢剖开,绝对不能只看表面。
说起来,今年汽车市场这“价格战”真是卷疯了。
长安也没能独善其身,单车均价一下从5.75万掉到5.36万,跌了6.8%。
这种降法,表面是公司自己定价,实际又像一面照妖镜,把整个行业的烦恼亮了出来。
一边是新能源和燃油车你追我赶,谁都不敢大意;另一边消费者都是精打细算的聪明人,理性得很,“亏本买卖”谁还敢做?
企业欲哭无泪:利润空间你来你往,成本压力挥之不去,打折促销是为了保份额,可守住底线真的难。
说白了,这就是行业转型阶段的普遍症状,不只是长安一家主角。
咱接着扒细节,能发现些片儿警没说的门道。
除了亮眼的大盘数据,财报里藏着一组不怎么被大声宣扬的“增量”:扣非净利润14.77亿元,暴涨26.36%。
这就诡异了吧,主营业务还算给力?
没错,这增加主要来自产品结构调整和成本控制的发力。
新能源车型销量45.2万辆,那增速直接翻了个跟头,达49.1%;几个自主品牌也是拳打脚踢,各显神通:深蓝全球累计交付破50万,启源Q07一个月订单就冲了3.1万,毛利率也从13.87%爬到14.58%。
很实在,造血能力不再是纸上谈兵。
那么归母净利润为啥又下去了?
关键点不在经营,而是偶发性的政府补贴突然缩水,去年同期拿着14.7亿,今年只有4.6亿,悬殊就是10.1亿。
把这个“外力”因素掰开一看,实际情况就没那么让人心慌;经营韧性依旧在,主营业务还挺坚挺,加上新能源蹿升,基本盘没乱。
可这份亮色背后,一样有灰影:现金流问题冒了出来,看着有点让人捏把汗。
说起这数字,报告期末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86.07亿,上一年这块还是正的,净流入34.35亿——你说转折大不大?
是不是业务有大风险?其实没那么夸张,根子上公司主动给供应商加快付款了,供应链改革,小企业更快拿到钱,但长安自己这边短时间内流出的资金就大了。
再瞧负债数字:应付账款和票据余额少了31%,流转周期也整整缩短了50天。
短期现金流“伤筋动骨”,却是为打造良性生态在下重锤。
把长安拉开窗口,往整个行业里望望,你就发现这财报里的“剧情”并不是孤例。
中国车市今年简直在玩极限运动:燃油车销量一会儿正增长一会下滑,新能源轰轰烈烈一路狂奔。
据说7月燃油车卖了98.1万台,同比涨了点儿,可从全年的1-7月走势看仍然萎缩,市场份额勉勉强强守住了52.62%。
新能源则像开了挂,整体销量跳了38.5%。
有人喊,这分化太明显了,冰火两重天。
然后这“价格战”就像双刃剑,把燃油车逼得连合资品牌都玩起了“售价倒挂”,4S店实际卖价比厂家指导价还低,卖家也是明卖明亏,只为走量保份额。
合资品牌也算守住了点阵地,市场份额稳在36%,止跌回升,也算是用血肉之躯在抵挡汹涌的浪潮。
再看新能源,同样卷得不行,电池原材料价一会高一会低,企业产能又有点过剩,全行业拼命降价抢用户,结果就是:身上成本压力往下倒,终端车型也只能狠着头皮一降再降。
只是“拼价格”外头还踩着“技术竞赛”的油门,尤其智能辅助驾驶这块炫得很。
产业报告说,现在国内新能源车的L2辅助驾驶装配比,已经高到77.8%,连十六万以下的平价新能源车都有二三成的提升。
燃油车领域也没掉队,当期L2装配率上了52%,增长幅度大得有点夸张。
摆明了,车企们已经不再靠价格做文章,拼的是谁家的智能配置更厉害。
从高端到经济型,智能化抓得死紧,科技门槛越来越高,谁舍得不跟进?
长安自家三大新品牌,全都在往数智化和智能驾驶靠拢,简直变成了技术突围战场。
但这条路其实一点不平坦。
市场焦点是,新能源动力系统、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谁都想抢跑,但高投入换来的是更高成本,压力只增不减。
现在消费需求又像小孩子洗澡——说变就变,车企还得三头六臂地照应各种新期待,技术进步不能有丝毫懈怠。
而长安的主线,就是要把资源狠狠砸到新能源和智能驾驶上面。
再从结构资源整合看,一级央企身份一旦落地,长安就背负了中国长安汽车集团全部的“家底”。
117个分公司和子公司,总资产3000多亿,资本金200亿。
资源多了可不是全是好事,这么多单位怎么协调,一旦转型发力,啥事都得统一调度,可谓“僧多粥少”,各路英雄都想多捞一把。
燃油车这块还是主力军,无论销量还是营收,凭实力撑住规模;但长安新战略又跻身新能源和智能化领域,发明专利一路奔,47%捧着新能源,28%钻研智能驾驶,燃油车这边就只能喝点“数字化”汤。
还不止如此,新能源下三大品牌,说是形成了矩阵,其实各有难言之隐。
启源价格下得猛,销量拉升有个闪光点,但产品力换不来绝对认同;深蓝靠价格蹿量,成本压力也跟着一起长胖;高端阿维塔月销不上5000,有点尴尬,一线高阶阵营就是进不去。
品牌认知度还在涨坡过程中,产品更新换代也是慢半拍。
所以综合来看,长安这次转型能不能算过关?
说实话也就刚拉开了序幕,一级央企的加持确实有点“buff”,技术攻关资本都更充裕,资源分配游刃有余。但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战略聚焦、抓住主线,不被琐碎分心,方能形成真正的合力。
新能源板块做大做强,是大势所趋,但燃油车的江湖地位也不容小觑,当下的营收支柱不能贸然舍弃;技术创新和智能化转型,只有持续加码才能胜出。
长安现在也许还没把全部红利变现,但“换道超车”的机会硬是比别人多了一点,只等后头发力。
观众视角看,这行端着一级央企身份,做了什么都带着放大镜,比以前更容易被推到风口浪尖,压力自然大,机会也几乎等价地多。
时代风向已定,长安汽车要不要心急?咱只能说:当前成绩不算失误,但也还远没走到终点。
盘点这一年的转型阶段,无论市场风浪还是内部机制,新长安都属“考验区”。
江湖不是打个招呼就能混过,没金刚钻干不了瓷器活。
谁都有挑战,谁都等着破局。
而转型能不能真匠心落地,就看有没有定力、破势抓机遇。
毕竟钱袋子和技术力,谁也不能两头落空。
未来这盘棋,要怎么落子,还得慢慢看。
你觉得长安汽车的转型路,最难卡在了哪?
是不是品牌协同、技术创新,还是老业务和新战略的资源拉扯?
欢迎说点你的真看法。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