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这个曾经以新能源汽车崛起的行业巨头,如今的财报犹如一部跌宕起伏的小说,充满了惊喜与挑战。从2021年的低调开场到2025年的高技术转型,五年之间,它不仅在国内市场开疆扩土,更凭借海外战略打出了霸气的国际牌。虽说故事情节精彩,但细品背后的财务数据,你会发现,比亚迪既是高歌猛进的开拓者,也是面对价格战压力的十字路口思考者。
首先看看营业收入的飙升,简直让人眼花缭乱。2021年是2161.5亿元,对比2023年已经蹿升到6213.8亿元,三年的复合增长率达到65.3%。新能源渗透率从14%提升到了31%,说明市场接受程度呈指数级提高。但数据虽亮眼,仔细一瞧,2024开始增速明显放缓至22%,一场价格战悄然而至。在这段时间里,单车利润从之前的0.9万降至0.5万,利润下滑的事实像是给比亚迪戴上了紧箍咒,告诉它:大批量的扩张可不是万能答案。
再来瞄准净利率,这个在财务字典里能瞬间暴露一家公司的赚钱能力的小指标。从2021年的1.4%到2023年的4.7%,一路走得踏实稳健。但2025年上半年因为价格战压力又掉回4.32%,直至第三季度才回升到5.8%的强势。这个翻身仗的背后,是DM-i 5.0技术的硬核突破。别看这一串字母挺高冷,其实翻译过来就是一句话:“技术才是终极护城河。”
按住国内战场不放的同时,比亚迪敞开了国际化的大门,海外市场为它撑起了另一片天。海外收入占比从2021年的4.1%增长到2025年的36.5%,泰国基地和匈牙利工厂的投产功不可没,短期偿债压力也因此有所缓解。在海外定价方面,比亚迪祭出了“国内价格的两到三倍”大招,海外毛利率直接甩国内一个猛子。你说厉不厉害?但靠涨价垄断钱袋多持久?万一海外竞争升级,比亚迪的“国际范”还能保持多久,都是悬而未解的问题。
再看研发投入,这真是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的典范。五年累计研发投入超过1200亿,每一个技术突破都像是被人民币砸出来的。尤其是智能驾驶方面,2025年智驾研发占比已经达到40%,这不光是对市场的精准洞察,更是给未来汽车革命投下的关键赌注。但话说回来,花了上千亿,收益率能不能符合市场期待,这点可是投资者心里的一根刺。
探讨经营现金流,比亚迪依然保持稳定上扬的节奏,2025年上半年现金流同比增长了42%。资金压力上缓解,得益于海外订单预付款比例提升。如果现金流是一家公司及其扩张的“生命线”,那比亚迪显然靠得越来越稳。但问题也出来了,长时间依赖海外市场订单预付款,会不会出现“吃老本”的隐忧呢?还是得从源头提升国内市场的根基。
说到资产负债率,比亚迪的控制力出奇稳健,从2021年的64.7%到2025年已经下降到60.1%,连续五年的持续改善。但是,负债虽降,压力还在,例如短期偿债风险可能因基建扩张再度增加。再看看每股净资产,从19.8元一路升到42.3元,这可真不是一出数字游戏,而是比亚迪实实在在的财务体质变硬。如果说股东是比亚迪的“合伙人”,这个进步的趋势绝对让人打心底满意。
最后聊聊股价策略,真是有点看明星走势的意思。摩根大通给出了乐观的2026年目标价,560元!这个“天花板”估值逻辑还是得归功于智能驾驶渗透率的提升和海外市场的爆发。但中信里昂就温和多了,目标价只有133元(港股140港元换算)。一乐观一中性,你问看谁靠谱?我只能说股市就是这么迷人的高风险领域,得自行消化。
这“不爱红妆爱新能源”的比亚迪,既看上去像是行业的故事书,也像是投资圈的试验田。从价格战到技术突破,从海外扩张到研发加码,每一步都像是坐在正反两面的天平上。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比亚迪的每一脚踩子是扩张的节奏还是隐患的苗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