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Ultra案二审判决结果公布!车主胜诉获赔十三万以上,网友

花了 4.2 万块钱,选装的“高端碳纤维机盖”拆开一看,居然跟普通的铝盖没啥区别?小米汽车被车主告上法庭,二审的裁决一出,全网都炸锅了——法院驳回了小米的上诉,维持原判!这位车主不仅要拿回那 2 万的定金,还得到 12.6 万的三倍赔偿加 1 万律师费!这事儿到底有多离谱?小米宣传的那些“黑科技”咋变成了“智商税”?今天咱们就把这事儿扒个底朝天!

小米SU7Ultra案二审判决结果公布!车主胜诉获赔十三万以上,网友-有驾

事情要从小米 SU7 Ultra 这款车讲起。去年,这款旗舰电动车刚一发布,官方那宣传真是挺“吓人”的,尤其是那个选装价 4.2 万的碳纤维挖孔机盖,官方吹得天花乱坠,说是“复刻原型车双风道设计”,还宣称“双风道能直接导向轮毂,特别支持轮毂散热”。听到这话,好多车主都觉得挺划算,毕竟碳纤维材质既轻又坚固,还带个专属散热“黑科技”,4.2 万花得值!苏州的王先生(化名)就是其中一个,他二话不说下单,还打算把这个“高端机盖”给选了。

等到王先生提完车,开着用着,逐渐觉得有点不对劲:这机盖似乎跟当初宣传的有点出入啊!于是,为了搞清楚到底咋回事,他特意请了个专业检测机构帮忙检测一番 —— 一检测结果让他差点没晕过去!原来说的“双风道设计”,实际上啥气流导引功能都没有;宣传的“轮毂散热”,测试中发现散热性能和普通车根本没啥区别!更让人莫名的是,他把机盖拆开一看,里面的结构几乎和普通的铝合金机盖一样,唯一的区别就是轻了1.3公斤。

小米SU7Ultra案二审判决结果公布!车主胜诉获赔十三万以上,网友-有驾

花了 4.2 万买了个“减重 1.3 公斤”的噱头?这不是纯粹的虚假广告吗!王先生一听就又气又觉得可笑,马上去找小米汽车理论。起先,小米那边根本没正眼看他,直到今年 5 月 7 日,才慢悠悠地提出两个“解决方案”——一是还没提车的客户,可以在有限时间内把配件换成普通铝合金机盖;二是已经提车或者在换配截止日前选择了碳纤维机盖的车主,赠送 2 万小米积分——不过,这积分也就值二百块钱,就算是买装饰品的零头都不够。

方案一一公布,车主们顿时炸了锅:“我们花 4.2 万买的不是普通的东西,而是所谓的黑科技,这点积分算个啥?” 王先生更是气得咬牙切齿,觉得小米的做法明显在敷衍消费者,干脆一纸诉状,把小米汽车告上了法庭。起诉的对象是苏州小米景明科技有限公司,那个在苏州负责的小米汽车相关公司,案由就是产品责任纠纷,他要求退还 2 万定金,还要以选装价的三倍——也就是 12.6 万,进行赔偿,再外加 1 万元律师费。

小米SU7Ultra案二审判决结果公布!车主胜诉获赔十三万以上,网友-有驾

今年上半年,一审法院就这桩事儿开庭审理了。法院经过调查取证之后认为,小米汽车的宣传跟实际产品不一致,有误导消费者的嫌疑,最终判王先生赢了官司:小米汽车得退还 2 万块的定金,还要赔偿 12.6 万的三倍赔偿金,另外还得承担 1 万律师费。合计总共是 15.6 万左右。

小米汽车不服气,觉得自己没做错,立马就提了上诉,想推翻一审的判决。许多网友都悬着心:“大公司小米,会不会借资源硬刚啊?”“车主维权挺不容易的,千万别让步!” 大家还在紧张等结果的当儿,10 月 24 日,江苏省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正式宣布了二审结果——驳回了小米汽车的上诉,维持原判!这一声“打脸”意味着,王先生不仅赢了官司,还能拿到全部赔偿款!

小米SU7Ultra案二审判决结果公布!车主胜诉获赔十三万以上,网友-有驾

消息一发出来,评论区就炸开了锅,大家讨论得很凶,热度飙得很厉害,大致都分成了三派。

支持车主的网友占了大多数,大伙儿都在评论区里抒发着自己的看法,有人直接就说出心里话:“终于有人敢和大企业叫板了!这个判决太合理了,4.2万的选装变成‘智商税’,就该这么赔!” 还有人分享了自己的遭遇:“我之前也被车企的宣传忽悠过,说的‘全景影像’其实模糊得不行,可维权特别难,眼看这位车主胜了,真替我们消费者长脸了!” 更别提一些网友吐槽起小米:“小米这是飘了吧?连汽车这种大件都敢虚假宣传,真以为我们消费者好欺负?”

有些网友觉得这个赔偿金额可能有点高:“虽说小米的宣传确实不太对,但三倍赔偿是不是有点过头了?毕竟机盖也不是纯粹没用,还帮减轻了1.3公斤呢。” 不过,这个说法立刻就被反驳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里写得明明白白,经营者虚假宣传就得按价款的三倍赔偿,这是法规规定的,一点也不算夸张!”

小米SU7Ultra案二审判决结果公布!车主胜诉获赔十三万以上,网友-有驾

一些网友担心这事会带来“行业影响”:“要是这个案子能起到典型作用,以后三大汽车厂商就不敢再随意吹牛了!现在不少车企在宣传时都夸得天花乱坠,交付的车实际远远达不到宣传的水平,得让他们长点记性!” 还有个在汽车行业工作的网友留言:“其实很多车企都有‘宣传夸大’的毛病,只不过一直没人惹他们,这次小米碰了壁,也算给整个行业敲了个警钟。”

我们来客观分析一下这个事情:小米汽车到底出在哪儿了?首先,宣传里的“雙風道設計”“輪毂散熱”实际上都没有实现,属于典型的“虚假宣传”;其次,面对消费者的疑问,提供的解决办法也很敷衍,没表现出真诚,反倒让矛盾更激烈。至于王先生为什么能赢官司,一是因为他掌握了充分的证据——测试报告、拆解视频、宣传资料都保存得非常完整,二是因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站在消费者这一边,假如商家有虚假宣传,消费者就可以要求三倍赔偿。

小米SU7Ultra案二审判决结果公布!车主胜诉获赔十三万以上,网友-有驾

这件事实际上给所有汽车企业都敲响了警示钟:别以为夸夸其谈没事,现在的消费者越来越懂法,也变得更勇于维护自身权益。买车可不是小打小闹,几万甚至几十万的价格,消费者追求的是安心和品质,而不是那些“噱头”或“虚假宣传”。如果车企只想着靠虚假广告蒙骗赚钱,迟早会被市场淘汰,也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这事儿也提醒咱们消费者,遇到虚假广告千万别忍着,一定要懂得维护自己权益!把相关的宣传资料、交易凭证、检测报告啥的都保好,想告就得告,法律会站在你这边。就像王先生一样,虽然对手是像小米那样的大公司,但只要讲理讲证据,赢的机会也是有的!

小米SU7Ultra案二审判决结果公布!车主胜诉获赔十三万以上,网友-有驾

说到底,市面上的规则就是诚信为本。车企要想走得长远,靠的不是那些广告吹得天花乱坠,而是真正拼实力、讲信誉,尊重每位消费者。这次小米SU7 Ultra案的判决,不光给王先生讨个公道,也敲响了整个汽车圈的警钟:走正道,靠的是真诚经营。搞虚假广告耍花招,只会自己坑自己。希望以后的车企都能吸取教训,把心思放在提升质量上,而不是靠哄骗消费者。毕竟,真正走得更远的企业,是懂得尊重客户的那些。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