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七八年前有人跟你说,“Jeep以后会在中国卖不动,甚至破产”,你肯定会笑他疯了,可这事真就发生了,而且还闹得特别安静,没多少人注意到。
那几年,开着Jeep的男人,就像披着一层“野性滤镜”出门。自由光、指南者、大指挥官……一度年销22.2万辆,加价都能抢着买,风头压过奇骏、CR-V。那时候谁开Jeep,就跟谁腰上挂着个“硬汉”标签似的。
可到了2025年7月,这个曾经SUV界的“狠角色”,居然宣布破产收场,最后一款车连生命周期都没跑完。这事怎么想都觉得离谱——毕竟Jeep不是没历史、没底子,更不是晚来一步,它在中国可是从1983年就扎根了。
那一年,北京汽车制造厂和克莱斯勒牵手,把切诺基带进国内,小批量组装,一下就火了。老一辈叫它“北京吉普”,那可是当时的硬通货——结实耐造,不挑路况,不怕折腾,在西部矿区、边疆小镇简直就是万能选手:拉人拉货、越沟爬坡都不在话下。当年不少政府机关配车首选它,就是冲着一个稳当。
可好景不长,克莱斯勒后来几经易主,被戴姆勒收了又卖给菲亚特,再归到如今的Stellantis集团。这几轮资本运作,把当年的合作关系直接玩断了。资源没了,生产线停了,从北京吉普的辉煌,到后来只剩进口车撑场面,这中间整整沉寂了十年。
直到2010年,Jeep才换个姿态回归,与广汽合资成立广汽菲克。这次阵仗不小,新工厂、新团队,还有清晰的车型规划,一副要打翻身仗的架势。一上来,自由光就靠着“进口血统+合资品质”的双重标签火速走红,那张七孔格栅的大嘴脸,在街上辨识度极高。
2016年销量冲到18万辆,同比猛涨260%;2017年更是突破22.2万辆,比上一年又多了一半还多。当时业内不少人都觉得——新霸主来了!广汽菲克更是豪气喊出目标:2022年销量要干到85万辆。可惜啊,他们忽略了一件事——真正让一个品牌倒下去,有时候不是产品,而是态度。
刚翻红没多久,Jeep就开始学“加价提车”,自由光加价五万很常见,经销商强势得很。在那个年代,加价确实不稀奇,但你得有硬实力兜底啊。而他们的问题恰恰出在质量上——从2018年起,大量车主投诉烧机油、变速箱顿挫、漏油、电器故障不断。有些问题还被央视3·15晚会曝光,说发动机有缺陷,油耗高动力弱,更糟的是售后服务敷衍应付,让车主气得直跳脚。
面对这些质疑和投诉,Jeep的反应简直让人心凉。他们既不公开道歉,也没有大规模召回补救,对老车主更是没有任何安抚措施,就这么装聋作哑地拖着。这一波操作直接把口碑摔成渣,从2018年的12.5万辆,一路掉到2021年的两万出头,到后来半年才卖1800辆……这速度,比坐滑梯还快。
按理说,这种关键时刻合资双方应该抱团自救,可Stellantis和广汽却反手内斗起来,各怀心思,不仅没救活品牌,还提前送它走向终点线。于是,一个曾经呼风唤雨的SUV王者,就这么悄无声息地退出舞台,让不少老粉唏嘘不已。
其实回过头看,这并不是偶然现象,不少合资品牌都有类似经历:早期凭名气和背景吃香喝辣,即便贵一点大家也认。但等国产品牌技术追上来了、价格打下来了、体验更贴心了,他们还拿着老资格摆架子,一旦出问题就推锅市场、不愿正视自己短板,那结局自然只能是被淘汰出局。
时代不会等任何一个品牌,消费者也不会为情怀买单太久。在选择越来越多的今天,你能留住用户,不是靠过去的故事,而是看你现在能不能真心对待他们,把产品和服务做好,否则再大的名气,也会被时间冲淡得干干净净。
我觉得,Jeep这个案例算是一堂生动的课:无论是谁,都别拿曾经当护身符,更别低估市场变化的速度。不管你多有底蕴,只要停下脚步,就可能立刻被甩在身后。而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其实也是一种提醒——买车的时候,看牌子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看它现在到底值不值这个价,看它有没有诚意对待用户。
如果你也感慨这样的故事,不妨点个赞转发一下,让更多人看到这个曾经辉煌又迅速陨落的传奇,也欢迎关注我,我们一起聊聊那些起落之间的人和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