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风光无限的极星汽车,如今正走到命运的十字路口。一张来自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的“黄牌警告”,让这家新能源车企面临退市的窘境。而这个号称要“改变行业规则”的年轻品牌,竟出现连续31个交易日股价低于1美元的尴尬局面。昔日星光璀璨,如今却有些黯淡无光。它的未来会如何?是绝地反击,还是无力回天?今天我们不妨一起来分析这场新能源车企的“生死较量”。
极星汽车的困境仅仅是股价的问题吗?显然不止于此。看似一种偶然,实则是多重矛盾交织的结果。股价暴跌背后,是极星亮眼营收与亏损剧增的冰火两重天。据2025年上半年财报显示,极星营收增长了56.5%,达到14.23亿美元,但净亏损却膨胀到骇人的11.9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几乎翻倍!毛利率直接跌到负的49.4%。有人说这是“先扩张后收割”的正常操作,有人却直指公司的财务管理堪忧。支持者认为,这是极星在全球快速扩展市场的战略成果,而反对者却提问:亏损持续扩大,是真心推动新能源转型,还是在烧钱赌博?
瀑布般下滑的股价,犹如电影中的危机高光时刻,为极星贴上了“高风险”的标签。但别急着叹气,极星并未退缩,反而硬着头皮杀进竞争最激烈的中国市场。这正是本文接下来的悬念:极星在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究竟是勇往直前还是四面楚歌?
先从数据说话吧。2025年上半年,极星汽车全球卖出了3.03万辆新车,成绩看似不错。然而到了中国的市场,情形却有点尴尬。在前三个季度,极星在中国市场终端销量仅为424辆,其中Polestar 2仅售出230辆。这个数字,放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简直可以忽略不计。有人会问:“全球最具潜力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为何成了极星的软肋?”原因并不复杂。
首先是价格。极星在中国市场的三款车型价格从30万到80万不等,显然瞄准的是中高端消费者。这个价格区间恰恰是竞争最激烈的“红海”,与国产新能源头部品牌如比亚迪的高端车型,以及国际豪华品牌正在中国大展拳脚的新能源汽车相比,极星的性价比显得有些尴尬。其次是品牌知名度,相较于在欧洲市场“新星”般的受欢迎程度,极星在中国还是显得低调甚至陌生。加上极星关闭了国内最后一家直营门店,全面转线上销售,这是否会让极星在中国市场的存在感进一步下降?
面对极星在全球市场快速扩张,但在中国市场增长乏力的矛盾,吉利汽车创始人李书福能拯救这一切吗?通过PSD Investment注资2亿美元的他,似乎信心满满,但是中国消费者会买账吗?
故事好像要迎来点假性平静。在李书福的2亿美元输血下,极星看似暂时稳住了局面,但这点资金仅是杯水车薪。根据公司财报显示,极星的负债总额高达73.83亿美元。光是这笔堆积如塔的债务,就足以让人感到一阵阵窒息。
分析人士指出,极星的问题不仅仅在财务上,更深层次的是缺乏清晰的战略方向。关闭实体店后转线上销售的决定,表面上是为了适应中国市场数字化趋势,实际上暴露了极星在中国市场的“难以扎根”。品牌越发边缘化的现状,让极星更像是一个“过客”,而非真正试图在中国占据一席之地的竞争者。而更令人担忧的是极星产品的定位和竞争力,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比拼已从拼技术升级为拼综合服务。充电网络、智慧应用场景,以及与国内巨头品牌合作构建生态圈,这些都是极星鲜少提及的领域。
也有支持者认为极星正在酝酿更深层次的变革。包括开拓新的研发领域、调整供应链布局等行动,业内不乏这样的声音。但是事情真的有那么简单吗?
就在大家觉得极星还能靠“吉利爸爸”的支持慢慢喘息时,一份国际贸易政策的改变再次将它推向风口浪尖。美国关税政策的调整,让极星在美销售的车型不得不重新规划供应链,而这也直接加剧了它的成本负担。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中,极星的净亏损达10.3亿美元,仅这一点就占了上半年亏损总额的大头。一个波动的国际环境,还会给极星带来多少压力?
内部挑战也开始浮现。吉利集团内部拥有多个新能源汽车品牌,如几何、领克等,而极星如果不能快速扭转业绩,恐怕将在集团内部的资源争夺中处于下风,最终被边缘化。有人质疑道,“吉利用心支持极星,但会持续到何时?2亿美元输血是否更多是一种策略性操作?”
而最令人震惊的是市场传闻指出,吉利集团正在重新评估旗下品牌布局,这暗示极星再被“深度管控”或是调整定位的可能。这个看似小小的伏笔,会不会成为极星未来发展的重大转折?
尽管极星在公布相关声明后强调股价低于1美元不会对公司运营造成“即时影响”,但谁都知道,资本市场是冷漠无情的。在这个股价暴跌后,极星的品牌声誉受到了重创。不少投资者质疑极星的持续发展能力,甚至不看好其未来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就算它在180天的期限内达成合规,又能走多远?即便股价短暂回升,背后更大的财务压力仍未解决,硬撑下去只会加剧后续的问题。
极星在中国市场关闭最后一家直营店的消息,也加剧了外界对该品牌的信任危机。特别是中国消费者,更愿意选择那些具备扎实服务网络的大品牌,而对于极星这种“小而美”的品牌可能越来越谨慎。如今,市场传出的极星内部进一步分歧,也让品牌未来的发展方向更加扑朔迷离。
极星汽车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品牌从高光时刻到危机四伏的真实过程。它曾经带着改变行业的梦想来到市场,却在一路上遭遇了无数挑战。不管是国际关税问题还是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它都未能快速找到自己的节奏。支持者为它摇旗呐喊,认为新能源车企总会经历阵痛,可悲观者却直言,这些挫折可能已经触动了极星的底线。
但坦白说,极星的处境不是孤例,放眼全球的新能源汽车行业,类似的困境比比皆是。或许,它只是这场“大淘汰赛”中的一个缩影。那么:极星还能逆风翻盘吗?或许它不是没机会,但真正的问题是,它到底能挣到多少时间?
极星注资、关店、转线上、应对国际政策波动,这一连串的操作究竟是破局之举还是最后的挣扎?吉利真的会长期挺极星吗?还是未来某一天,它也会变成一只被边缘化的“小透明”?对此,你怎么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