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看起来像迷你货车的踏板车,在重庆摩博会里抢了不少镜头。 它叫Square X125,被圈里人戏称为“方盒子”,售价定位在1.268万元,主打能装、耐操、上街顺手——这三点正对上当下同城配送和短途采购火热的市场需求。
你要是常盯着外卖、快递和社区团购的热度,就会明白为什么这类车能立刻吸睛:既能跑街,又能装货,一车顶多用,一看就接地气。 外观方面,方盒子走的是硬朗工业风。
线条直来直去,不搞花里胡哨。 视觉上有点像缩小版的X-ADV,方正的轮廓让人第一眼记住。
优点明显:不容易被日常磕碰“丑化”,耐用感强。 车身也不臃肿,城市穿行省心,停车找位更容易。
别小看这外形,它不是为了好看而好看,是为实用而设计。 真正有料的是储物能力。
出厂就配了前后金属货架。 前面能稳妥挂外卖袋、快递小包;后面能顶起小行李箱或货箱。
后座可以掀起,变成临时货台或骑手靠背,不用花额外钱装配件。 车身右侧还可选装一个折叠桌,露营、街头摆摊、路边吃饭都能派上用场。
中段油箱5.7升,周围留出一块平整空间,头盔或收纳盒能放得下。 总体空间利用很高,适合常常需要搬运东西的人群。
动力参数也够日常使用。 它搭载124cc单缸风冷发动机,采用本田eSP智能动力技术并支持怠速停启。
标称最大输出约9.4马力,最高能跑到88公里/小时线上。 按官方油耗1.7升/百公里算,加上5.7升油箱,理论续航超过330公里。
也就是说,城市通勤和短途配送几天一加油,油费友好,不会频繁进加油站。 操控方面有一些细节也考虑到了城市用户。
座高740毫米,对身高在1.55米以上的人更友好,整备质量122公斤,女性和新手更容易驾驭。 轮胎采用12寸前胎和10寸后胎,胎面带防滑纹路,湿滑路面或碎石路段的稳定性相对有保障。
仪表是5英寸TFT屏,信息读取清晰;智能遥控钥匙实现无钥匙启动,提高日常便捷性。 总体配置在这个价位段看起来还挺诚意。
把这车放在市场里比较,会发现一个现实:1万到1.5万元区间内,真正把“装载”作为主打的踏板选择并不多。 大多数同价位车型更注重外观或单纯追求性能,能把货架、收纳空间和户外应用整合得这么顺手的少见。
新大洲本田作为合资背景企业,产能和供应链成熟(年产规模约85万辆),这为方盒子的成本控制和本土化适配提供了支撑。 合资品牌的零配件本地化优势,会在售后和配件供应上反映出来,这点对像快递员、摆摊小商贩这种用户群体尤为重要。
可以想像几类潜在用户会被吸引:同城配送小哥、摆摊创业的个体、需要频繁去市场采购的家庭,以及喜欢周末郊游但又不想折腾大车的城市白领。 尤其是在“即时配送”和“社区团购”业务扩张的背景下,这种兼顾装载和通勤的小踏板车市场需求会被进一步放大。
说白了,这车就是为“跑腿经济”量身定做的另一种载具选择。 当然,任何产品都不是完美的。
城市天气多变,雨棚、防水收纳、货物固定方案这些细节还可优化。 外观颜色和个性化配件的选择也会影响消费决策。
要想在细分市场站稳脚跟,厂商还需在耐用性、售后便利和更多配件生态上持续下功夫。 比如可以考虑推出更大容量的后货箱、防水罩、或模块化货架系统,让用户更灵活地变换用途。
我个人认为,这类车辆的出现有两种社会意义:一是满足了城市小型货运和短途生活服务对低成本、高效率工具的刚需;二是推动了交通工具向“工具化”转型,不再只是代步,而是成为日常生产力的一部分。 想象一下,未来的城市角落,快递小哥不仅送货,还能用车直接在社区摆个临时小摊,这种便民模式也许会越来越多。
听起来有点像“微型物流+微商”的合体,挺有时代感的。 留给读者几个思考点:你觉得城市里这种“半货车半踏板”的设计是否应该成标配?如果你是外卖员或小商贩,最希望它还具备哪些功能?会因为装载能力选择它,还是更在意颜值和速度?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意见,说不定大家的想法能给厂商一些实打实的改进灵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