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突破电池瓶颈,电动车续航飙到千公里,出远门再也不用焦虑

前两天,我在新闻上看到一件挺让人振奋的事:中国科学家搞出了重大突破,让电动车的续航一下子从五百公里飙到了一千公里。这就是咱们老百姓平时开车最头疼的“续航焦虑”,眼看着就要被咱们自己人给治好了。

中国科学家突破电池瓶颈,电动车续航飙到千公里,出远门再也不用焦虑-有驾

事情的起因其实很接地气。谁开新能源车没遇到过冬天打空调、夏天开制冷,电池电量呼呼嗖嗖地往下掉?高速堵车时那股心慌劲儿,开过的都懂。可现在,这个让车主抓耳挠腮、让全球企业都头大的难题,终于被中国的科学家们给攻破了。他们靠着一种“阴离子调控技术”,把全固态金属锂电池的技术难关给解决了。不是什么实验室黑科技,这项成果还直接登上了国际顶级期刊,在央视新闻也报道了。100公斤的电池,现在能跑一千公里,这在以前根本不敢想。

说起来,咱们家里用的小到手机,大到电动车,其实都在用着已经快“用到头”的液态锂电池。它有个老毛病,能量密度低、容易起火,冬天掉电快,夏天还容易出事故。以前电池爆炸自燃的新闻大家也见过,多少让人提心吊胆。不过这次科学家们瞄准的是固态电池,把“液”换成“固”,本来安全性就高得多,还能够大幅提升电池续航。ただ最难的地方,是固态电解质和锂电极根本合不到一起。一个硬得像陶瓷,一个软得像橡皮泥,表面贴合其实全是看不见的缝。锂电池在充放电时膨胀收缩,缝越来越大,寿命变短又不安全。

中国科学家突破电池瓶颈,电动车续航飙到千公里,出远门再也不用焦虑-有驾

可中国团队的办法真巧。科学家往电解质里加了点碘离子,这些“小家伙”工作时会自己跑到电池缝隙处,像贴上了一层会自我修复的胶水。无论电池怎么变形,这层薄膜都不掉,把“硬碰硬”的老梗变成了“以柔克刚”。而且不只是物理所一家,金属所、清华大学等好几支队伍一起上,把电池做得又薄又耐折、能量密度一下子突破,而安全性也提升到了新高度。随便针扎、弯折、冷冻、烘烤都能挺住。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想问,这么神的电池几年后能不能用上?现在国际大厂丰田、奔驰都排队说快量产了,可计划一拖再拖。而国内专家判断,三到五年我们很可能就能在高端车上看到,然后慢慢普及到普通家用车上。电池的成本肯定也会慢慢降下来,参考以前锂电池刚出来那会儿,价格高得离谱。可这几年中国制造业的效率大家都见识过,产能一上,成本自然就压下来了。

中国科学家突破电池瓶颈,电动车续航飙到千公里,出远门再也不用焦虑-有驾

我觉得最让人有感触的不是一个技术点突破,而是这些中国科学家们真的是悄悄下了大力气,默默让大家的生活变得更安全、更省心。这次突破不仅仅是让咱们以后开车少了后顾之忧,也意味着在全球新能源产业的竞争上,我们终于能掌握主动权。以后跑长途、中途不用发愁找充电桩,手机也不用一天三冲,日子会更加轻松。科技进步这件事,看到是实际能用上、能改善每个人生活时,确实让人打心眼儿里自豪。

以后再遇到难题,想想中国科学家的这些“啃硬骨头”的本事,平凡的小日子也变得更有底气了。

中国科学家突破电池瓶颈,电动车续航飙到千公里,出远门再也不用焦虑-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