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那天在惠州的二手车市场,下午两点多,阳光还算温和。我正打算看看这辆2018款的汉兰达,扶着车门,闻到一股淡淡的橡胶和塑料味。旁边销售小哥正跟我说:这车还挺新,里程才11万多,刚跑了五年。我点点头,心里想着:五年能跑到11万,平均也就22000多公里一年,算中规中矩,但能不能开得再久点,还是个问题。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车内中控台上的那个7座的标签,心里暗想:其实这配置我真挺喜欢的,家里老汉、老妈带孙子都能轻松应付。再看它的价格,二手价13.78万,要知道原车新车含税价大概在32.78万左右,五年后便宜了差不多19万(这段先按下不表),感觉挺划算的。
跟我一块在看车的人,一位修理工走过来,瞥了一眼说:这车屁股的后悬挂还挺稳定,底盘结构还不错,开起来没什么异响。我听了点点头,心里想:丰田在供应链上调配了不少关键零件,比如底盘、传动系统的零部件,都是成熟的供应商供货,少出麻烦。
说到这,兄弟你有注意到吗?这款汉兰达的2.0T引擎,其实就是那种涡轮爆发点比人预估的还快一点点的,估算百公里油耗在8.3升左右(体感:也就是开高速上八个多,城市可能差点),比同级车低了不少,但我感觉实际表现可能要比数据更随心点。这就像某些品牌的真皮座椅,官方标的确不错,但实际用长点,碎裂和变色也属正常。
我还记得自己跟销售聊过一句:你们这批车的AEB(自动紧急刹车)触发迟滞,是不是因为传感器调校上遇到点问题?他笑笑说:其实这个跟人脚下的台阶感知类似,阈值设置很难刚好,太敏感就经常误刹,太迟又怕出事故。我心里明白,成本和研发的取舍,都要在能接受的界限上做平衡。像这种主动安全配置,很多时候都是厂里调调参数的艺术品。
说到配置,真惭愧,平时多少有点嫌麻烦,觉得这些配置买了就陪着贺岁片似的,反正用得舒服就行。可是你想想,这么多年轻家庭喜欢的多功能配置,比如三区空调、车联网,都是车企在研发上花了不少心思,成本其实在千块、几千块级别。不然,为什么抛开品牌溢价不谈,一台车的配置还能做到这个水平?我觉得,这就像你用电器里的那个芯片,成本也算小,但用起来的体验,差别还真不少。
你有没有发现?汉兰达的空间比我想象中宽敞很多。后排腿部空间大得不像五年前的中型SUV,坐三个人都不挤。尤其是7座设计,平时不用的人还能折叠,还能放个大箱子,也不占空间。再看看这辆车的长宽高,算一算,车身宽度在1.86米左右(估算),站起来也能不用弯腰碰到天花板。大概这也是为什么它在家庭用户中受青睐的原因之一吧。
我还是要自我更正一下:之前说这辆车用料讲究,我知道二手车的内饰磨损不可能一模一样。看了下座椅边角,有轻微划痕,座椅折叠按钮上留点油点。你可能会说:光是看这些就知道它用过,但我觉得,只要核心电气系统和底盘没问题,那就还算不错。人嘛,最怕的还是心里这根弦拉得太紧。
说到这里,我有个疑问:这款车的保值率到底咋样?我觉得,国产常年市场保有量大啊,零配件常见,修车不贵,属于养得起的家用车。而且,它还是顶配,买回来后,车内的配置的确比小型SUV那种实用主义多得多。你知道吗?我估算,百公里的用车成本大概在12590元/年(体感,通过平均油耗、养护、保险、折旧计算得出,估算的样本少),比起别家的同款级别车,算中偏低了点。
我还真没细想过——也许,这车的动力表现,实则是妥协中带点小聪明。毕竟,万辆汉兰达的零件都自带成熟标签,就像拼装玩具一样,配件都是提前打包好的,组装快,质量稳定。这也让我苦恼:配件的通用性是不是会影响到个性化?尤其是维修时,零件的选择有限,是便利还是受制?咦,反正这些问题,没准儿还得开车试一试。
这辆车的前排座椅手感算得上中规中矩,坐上去挺舒服的,尤其是长途,少点疲惫。想象一下停车场顶灯闪烁着,灯光投在车身上,雨点啪嗒啪嗒落在挡风玻璃上,这种细节,最容易被忽略,但又最真实。车子不贵,总得用品质打个分,但也是要看实际开在路上,才知道它究竟能陪你跑多久。
这让我想:如果车子养护不想太麻烦,选择一个部件成熟、零配件容易搞定的车型,是不是最聪明的策略?但又有那么一瞬间,我在想着:如果可以就早点把里程拉长点,要不然,开到15万甚至20万公里,它还能保持多少新车感?哎,好像还没想头。
停车场顶灯的微光,映得这车间静静的,但我知道,它就在我身边,随时准备迎接下一段旅程。你会不会也像我一样,偷偷想:下一辆车,是不是还会像汉兰达一样,既实用又靠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