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封闭测试场170公里时速爆胎实测|副驾工程师喝水不洒,这台81.8万的车方向盘只抖了一下
右前轮炸裂那一刻,我脑子是空白的。
测试场直道,时速表指针停在170,工程师那边遥控器一按,“嘭”——闷响从右前方传来,我本能握紧方向盘,等着那股熟悉的拽拽感。
没有。
方向盘轻轻颤了下,就像碾过路面接缝。仪表盘弹出“爆胎控制已激活”,车身继续笔直往前滑,稳得像什么都没发生。我扭头看副驾,那哥们儿端着矿泉水瓶,喝了一口,瓶子都没晃。
下车检查轮胎时我腿有点软。这事要是放在普通车上,170的速度爆胎,后果不用我多说。
回程路上我一直在想,这套线控转向加主动悬架的组合,值不值那个价钱。答案大概藏在刚才那0.2秒里——车身自己算出了扭矩分配、悬架高度、制动力度,把一场可能的事故变成了一次“温馨提示”。
说实在的,这种体验挺难形容。就像你以为要摔跤了,结果有只看不见的手托了你一把。
上个月去了趟根河,想测测这车在极寒环境下的表现。零下30度,车在露天停了一宿,早上七点上车,表显续航从650掉到585。
我心里有数,冬天电车掉电是常态,但这个衰减幅度比我预期好不少。插上充电枪试了下,峰值功率虽然从600千瓦降到480,但5分钟还是补进去200公里续航。
当地出租车司机路过,问我这车冻一晚上还能跑不。我说能跑,他撇撇嘴说“又是一台PPT车吧”。我没接话,心想数据这东西说破嘴皮子都没用,得自己开了才知道。
后来听说电池里用了些特殊材料,能在低温环境下保持活性。具体什么原理我也没细问,反正结果就是——别人的车在东北趴窝,这车还能正常充电。
技术这玩意儿有时候就这样,看着挺玄乎,落到实处就是几个关键时刻能不能顶上。
后排座椅倒是个意外惊喜。
有次让秘书坐后面体验,椅背往后躺、腿托抬起来,她整个人陷进去说了句“比头等舱舒服”。我当时没太在意,觉得可能是新鲜感作祟。
直到有天从机场回公司,堵在三环上40分钟,我扭头看她已经睡着了。笔记本还开着,桌板上的咖啡杯稳稳当当放在那儿,一点没晃。
后来她跟我说,那天在车上赶完了一份报告。键盘敲起来没震感,椅背按摩开着,腰不疼。我问她知不知道这套座椅有16个按摩点,她说不知道,只觉得“待着挺舒服”。
这大概就是好东西和普通东西的区别——你用着舒服,但说不清楚为什么舒服。所有细节都润物细无声,不会跳出来提醒你“看,我这里花了多少钱”。
价格这事儿我前前后后算了几次账。
整车购买81.8万,如果选电池租用方案,裸车能省10.8万,月租1680。我把这10.8万拿去买了年化3%的理财,三年利息差不多够半年租金。而且三年后卖车,没电池的车残值反而高一些——买家不用担心电池健康度的问题。
这套玩法算不算精明见仁见智,但至少比那些一锤子买卖灵活。你可以选择一次性付清,也可以把钱分散投资。对做生意的人来说,资金流动性有时候比绝对价格更重要。
还有个功能挺打动我——车上有套“隐私模式”。一键按下去,麦克风静音、导航记录隐藏、车窗透光率降到5%,连前排司机都看不到后排在干嘛。
我问工程师这功能有多少人用,他笑了笑说“不多,但需要的人真的需要”。
做生意做到一定规模,有些话确实不方便让第三个人听见。这种需求你在配置表上看不到,甚至销售都不一定会主动提,但用的人自然懂。
900V快充这事儿我也试过。电量剩3%的时候找到换电站,插上600千瓦的充电枪,5分零3秒,表显续航从19公里跳到274。
整个过程我低头刷了会儿朋友圈,抬头发现已经充好了。这速度放在几年前不敢想,现在居然成了常态。
说实话,电动车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续航焦虑已经不是最大的问题了。真正影响体验的,反而是那些看不见的东西——爆胎时车身稳不稳、过减速带后排晃不晃、冬天电池掉电快不快。
这些细节堆起来,才是一台车的底气所在。
开了大半个月,我对这车的评价大概是:它不会到处嚷嚷自己有多贵,反而处处透着种“你懂的”意思。
线控转向、主动悬架、爆胎控制这些东西,说出来像在背参数表。但实际体验就是——关键时刻能保命,日常开着省心,后排坐着舒服。
科技落到实处才有意义。参数再漂亮,该掉链子还是掉链子。
值不值这个价,我也没法替别人下结论。如果你需要一台既能代步又能撑得住场面的车,还得在极端情况下靠得住,那它算个选项。如果你只是想买台车炫耀配置,市场上选择多的是。
买车和做生意差不多——表面功夫好做,内功深浅得自己掂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