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进口车,要攒二十年工资才够首付,这不是段子,是摆在1936年的真实账本。那时,上海有家大夏汽车公司,挂牌卖美车,标价用的是美元。换成当年的法币,普通工人不吃不喝二十年也未必够。可影视剧里,一辆同款豪车转眼就能换来大把美元和几根金条。这车到底值不值?是戏剧效果,还是历史常识被忽略了?
有人说,影视剧夸张,车价怎么可能那么离谱。也有人说,别低估美国产豪车的定位,那可是当年身份的移动招牌。两派争得火热,却都缺一件东西:硬核证据。有意思的是,老报纸里真藏着线索,1920年代天津的整版广告、1927年的油价、1936年上海的到货消息,一条条都能对上。到底是哪辆、卖多贵、能不能开得起,先放一半,关键的那半留到后面说。
把时间拨回到1925年,天津公懋洋行刊登汽车广告,几款道济牌轿车,售价从两千八百银元到四千五百银元不等。那会儿一个壮年车夫一年也就挣一百五十银元,最便宜款也要十多年不吃不喝才摸得着。到了1927年,油钱也不是小数,记载里写着每加仑四角八分。陈存仁同年买过一辆小型柯士甸房车,价格大约一千一百大洋;若专请司机,月薪要二十块,他干脆自己考驾照,能省一点是一点。再看当时的生活面,老舍笔下的祥子,攒三年才凑到一百块买黄包车,那还是人力车的门槛。统计里说,北京有六万多车夫,只有小部分人拥有自己的车,比例约几个点,已经能说明问题。时间来到1936年,上海的大夏汽车公司登广告,说一批美国产豪华轿车运抵,四门款起价一千三百七十五美元。当年国民政府推行法币,与美元定了固定比价,约一美元兑三点三六法币。按照这个口径折算,这车约四千六百二十法币。回看社会收入,当时普通工人月薪中位数十到二十法币,账一摆就清楚:这不是家家户户的消费品。
假如真砸锅卖铁把车买回家,故事也没到终点。先是一次性的牌照登记费和执照费,跟着每年还有“车捐”,比如上海公共租界的规定,私人五座车一年要交大约二十四两银,折三十多银元。再往后,是连绵不断的日常花销。那时没有遍地都是的维修网点,零件大多靠进口,哪怕是小毛病,换件费和工时费都不低。油更是大头,和平时每加仑几角钱还能咬咬牙,战时实行配给,黑市价飙上去,油枪一提就是肉疼。再看具体账本,三十年代的顾颉刚在北平与燕京两地跑,车是方便了,但每月司机二十元,汽油一百元,光油费就能顶五个司机。算到这一步,会发现买车只是第一关,养车才是长跑。如果是小家庭,月入十来块,别说豪车,就算小排量,油、修、税、司机,样样都像闹钟,月月响。有人不服,反问既然有人买,说明并非天价。确实,军政高层、名医教授、商界大户能负担,这车在他们眼里是工具也是门面。问题在于,社会平均消费力并不能以少数人的荷包来衡量。外表看似平静,街上不时能见豪车,但背后是大多数人的望尘莫及。
最具反转的是车型细节。很多人以为戏里那辆就是当年广告里的顶配,其实未必同一款。史料里说,广告标的那款是美厂的旗舰车型,地位对标凯迪拉克、帕卡德、林肯。而剧中提到的那台,是1940年款、从菲律宾运来的另一系列,同一个品牌不同定位,差别不小。旗舰的身价自然更高,次旗舰也不便宜,但不能拿一张价签打遍所有车系。这一反差让“剧里换车值不值”的争论更有火药味:有人据此说戏里是艺术处理,有人则搬出当年的渠道成本和运费,说跨海运输加码在所难免。前面埋下的伏笔此刻都对上了:广告价是到岸卖价,汇率在1936年还算稳定,到了战时又是另一种气候;车系不同,定位不同,账不能混着算;买得起不代表用得起,豪车最怕的从来不是一次性付款,而是源源不断的后续支出。
吵归吵,表面看争议告一段落:车型厘清,价位有谱,仿佛结论呼之欲出。可真正的难题才刚露头。战火影响供应,配件卡在航线,油料配给收紧,很多车主不是不爱开,而是开不起、修不了、买不到油。法币在发行初期尚且坚挺,后来受局势冲击,购买力起伏,账面数字看着一样,含金量不一样。于是又出现新分歧:一派主张保留车辆,象征身份,也是非常时期的交通工具;另一派干脆脱手,换成更刚需的物资。渠道也成变数,剧里那台从菲律宾来的新车,说明东南航路一度还能打通,但这条路并不对每个人开放,成本也不是人人愿意承担。争论开始变成价值观的拉扯:到底是要当时的出行效率,还是要家底的安全感;是追求体面,还是选择稳妥。各有道理,却很难握手。
有人说,这点钱在那个年代也就一台车的小目标,果然财力雄厚。问题来了,按1936年的折算,一台车要四千多法币,普通人月入十来块,这叫小目标。还说维护不贵,油价战时能上天,税费年年要交,零件多靠进口,司机月薪二十起步,这叫不贵。说车型都差不多,同品牌不同系列定位悬殊,旗舰对标一线豪华,次旗舰也不是白菜价,这叫都差不多。嘴上夸得飞起,翻开账本却处处打脸。真正该夸的,是当年那批认真记账、拿出原始广告和数字的人,不是夸一句“随便买”就能抹平历史成本。
如果时间回到1936年的上海,手里正好有四千六百多法币,选一辆进口豪车,还是换成更稳的资产,或者干脆留作周转?一边说消费升级是气魄,一边说省下维护费才是智慧。你会站哪一边,是认同“有车才有面”,还是觉得“账本不会撒谎”?欢迎把你的理由摆上来,说说在那个年代,你会怎么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