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准车主心心念念的大电池、小油箱的混动车来了。这就是零跑D19增程版。80度的大电池+40升的油箱,还有800伏的快充。看起来确实是梦中情车。我自己是比亚迪秦L车主,纯电续航大概120公里,上下班的话,基本3-4天一充,原因很简单:每天上下班骑个老板还带点家务日常,回家就插充电线,城市通勤几乎不用想油。平常那点油用的少,假期回农村老家的时候,才偶尔用油。可以说,油电混用我是非常惯了。无论是在市区拥堵中用电,还是高速亏电跑,能耗都挺低的。
对了,油桶只加了百元油,基本上2个月左右才加一次。你说油箱40升,按每升7块左右算,油费也才280块。这种日子,也只能说是电动车的日子,我觉得用起来特别舒服。给自己做个粗略估算:纯电续航200公里,我觉得差不多够日常了。只有偶尔要大拉长途,可能得用油。
(这段先按下不表)零跑D19,80度的大电池,配个增程器,听着挺香的。价格就得涨一波——大概多出五万左右。车重也变重了,车厂都说,电池多了,重量也得跟上,真实的体感也会变,不少报道说,80度电池加车身结构,整车重量会多出500公斤左右。你说我是不是有点通过生活模拟,估算一下:如果车重多出100公斤,百公里能耗就要多增加3.5度电左右。这不是开玩笑,实际影响还是挺大。
这让我在想:人们买车到底是真需求,还是伪需求在作祟?这些大电池、大油箱、快充技术,站在不同人的角度,价值是不一样的。有朋友说:我就是需要续航无忧,快充用起来方便。其实我也理解,咱们都不想每天为电坑坑洼洼折腾。回头想想,身边不少同事都选择了比亚迪秦L,因为它的充电技术是真的香,比起普通快充,兆瓦级的闪充快得你难以相信——充5分钟,跑宽敞的400公里。
说到快充,便捷其实是我这几年最喜欢的点。以前还记得刚买电车的时候,充满电那会,特别怕没充电桩——毕竟城市充电网还不是遍地开花。现在嘛,像秦L占了便宜,不光家里有充电桩,外面随时都能找到充电站。拆开车辆信息,充电速度快得让人惊喜:一充就五分钟左右,从0到80%的电就一半,赶时间的话,插插插插,几下就能跑出几百公里。这兆瓦闪充的技术,用起来真是香得不行。
我自己也没细想过为什么会这么喜欢快充,可能是因为节省时间,兼顾效率吧。反正个人感觉,电动车最大的优势就是快充+续航,让我觉得挺省心,也挺方便。
(这段先按下不表)说说目前的购车痛点吧。其实我觉得,可能多数人都在一个误区:买车是不是一定要追求最大电池容量?我在买车前也琢磨过这个问题。其实真的有必要考虑到自己使用场景。大电池固然持久,但那车价、重量、能耗、维修成本都往上拉。而且,你用电用得不到极限,电池容量再大,也不一定常用到那一块。
比如说,我朋友说:我一周用电两次,续航太够了,干嘛非得上80度?这话其实不无道理,买车还是要货比三家。我估计,很多人买大电池,或许纯粹是面子需求,心里觉得大容量更牛逼,但其实日常用不到几次。
之前我翻了下笔记,发现多数城市短途纯电用电少,10-20公里就基本结束了。这就让我觉得,80度的电池相当于多余的富贵。你说,这种虚荣感在车里的体现,是不是有点无奈?话说回来,就算是市区,充个快充,五分钟,能补三百公里续航,也够日常用。
还在想,未来市场是不是会出现更合理的电池容量策略?毕竟都在观察用户反馈。有些先锋车企也开始推中容量方案,既能保证续航,加快充,也不会如此昂贵。这一切都还要看市场需求怎么变化。
(这段先按下不表)的确有人说:我只用车来上班,油电混合够用。再对比一波:像我刚才提到的比亚迪秦L,纯电续航120公里,也能应付绝大多数日常。实际上,这样的电瓶容量,配合快充,跑一两千公里都不成问题。关键在于,我们的使用惯和城市充电环境。
我有个猜测(没细想过,但感觉挺靠谱):就是说,未来大电池车也许会逐步变得更便宜,或许会变成一种标配,但只有在真需求爆发,比如长途频繁出行时,才会有明显的性价比优势。否则,日常还是以小巧、快充、多地快跑为上策。
想到一件事:我前几天和一位修理工聊天,他说:你看,电池太大,除了提车贵,保养和更换会很痛。这倒让我觉得,除了满油箱照顾面子,其实养车的成本也要考虑全面。这一块,还得多观察。
这不,突然想到你们——对于未来大容量电池,是不是有点看不懂的期待?还是觉得技术先行才是硬道理?好了,反正车市变化快,电池技术也不一定停滞,像我这样的小试身手,还是多走一点路,才觉得最踏实。你们觉得,下一步最大的创新会是什么?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