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件发生在“京东养车”的糟心事,在有车一族的朋友圈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说的是一位宝马X3的车主,把自己的爱车送去做常规保养,结果没过多久,车子最核心的部件——发动机,居然直接报废了。
这事儿听起来就让人心里一紧,毕竟车对于很多家庭来说,不光是个代步工具,更是个大件儿。
谁都希望自己的车能被好好对待,可这位车主的经历,却像是给大家敲响了一记警钟。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咱们今天就来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捋一捋,看看这里面的门道和我们普通消费者需要警惕的地方。
事情是这样的。
这位车主有一台宝马X3,平时也挺爱惜。
去年12月份做过一次保养,之后因为开得少,到今年7月份,大半年的时间里,车子总共才跑了837公里。
这个里程数,说实话,连一次正常保养周期的零头都不到。
一般来说,全合成机油的更换标准要么是一万公里,要么是一年,哪个先到按哪个算。
按理说,这车无论是时间还是里程,都远远没到需要换机油的时候。
可当车主把车开到京东养车门店时,店里的工作人员却非常“专业”地建议他,“先生,您的机油该换了。”
很多车主其实对车辆保养的具体细节不是特别懂,往往会相信专业人士的建议。
这位车主也是如此,想着换就换吧,为了车好。
他和店员商量,决定用好一点的机油,选择了市面上口碑很好的“美孚1号”。
换油过程看起来似乎没什么问题,可等到结账时,一张奇怪的账单让车主感到了不对劲。
账单上,本该清清楚楚写着“美孚1号机油”和对应价格的地方,品牌型号凭空消失了,价格更是变成了让人匪夷所思的“0元”。
机油免费送?
这显然不符合常理。
而在账单的另一边,却莫名其妙地多出了一项高达600元的“增值服务费”。
这种操作,明眼人一看就觉得蹊跷。
这不就像是去饭店吃饭,菜单上的鱼写着0元,结账时却收了你600元的“烹饪服务费”一样吗?
这到底是在玩什么花样?
是不是想通过这种方式,隐瞒些什么关键信息?
车主的疑虑很快就变成了现实的麻烦。
换完“新油”后,他开车上高速,结果还没跑上4个小时,汽车的仪表盘就亮起了系统告警灯。
这可不是小事,发动机系统报警,意味着车辆可能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车主心里一慌,赶紧通过微信和电话联系给他做保养的京东养车门店,希望得到解释和帮助。
然而,对方却玩起了“失联”,微信不回,电话不接。
这种出了问题就当“甩手掌柜”的态度,实在让人心寒。
没办法,车主第二天只能找到另一家京东养车门店进行检查。
这家店的师傅看了一圈,没说出个所以然,就直接把故障码给消除了。
这种处理方式,其实是非常不负责任的。
这就好比一个人发烧了,医生不去找病因,直接给一片退烧药把体温降下来,病根儿还在,只是暂时被掩盖了。
这个被强行“退烧”的发动机,内部的隐患并没有被排除。
或许是觉得故障码消了就没事了,加上正值暑假,这位车主便带着家人开始了一段长途自驾游。
在这次旅途中,这台宝马车行驶了3500公里。
对于一台发动机来说,尤其是存在潜在润滑问题的发动机,这样的高强度长途行驶无疑是巨大的考验。
果不其然,旅途结束后没多久,最终的恶果显现了——发动机彻底损坏,宣告报废。
经过专业鉴定,损坏的直接原因是“润滑失效”。
也就是说,发动机内部因为缺少合格机油的润滑和保护,导致了严重的磨损和损坏。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就连京东养车自己派来的技术人员到现场查看后,也承认了“机损属实”这一结论。
爱车的心脏就这么没了,车主既愤怒又困惑,他公开向京东养车提出了几个直击要害的问题:第一,为什么要用“0元机油”和“600元增值服务费”这种奇怪的账单组合,是不是为了规避责任,掩盖所用机油的真实品牌和来源?
第二,门店的质检报告为什么涉嫌造假,质检员就是店长本人,这种自己检查自己的流程,如何保证客观公正?
第三,为什么车辆在保养前一切正常,保养后不到四小时就出现严重告警?
第四,为什么在客户车辆出现问题、最需要帮助的时候,门店选择了不回应、不处理?
这些问题,其实也问出了很多车主的心声。
一位汽车行业的从业人士在网上对此事发表了看法,他的分析揭示了背后可能存在的行业潜规则。
首先,像京东养车这样的连锁平台,很多都是加盟店模式。
平台为了在线上吸引顾客,往往会推出价格很低的保养套餐,这就导致加盟店的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
为了赚钱,一些不良店家就动起了“歪脑筋”,“偷梁换柱”成了常用手段,尤其是在机油这种消费者难以辨别的产品上。
他们可能会收了你名牌机油的钱,但实际加进去的却是来路不明的廉价油或者散装油。
账单上写“0元”,就是为了让你事后抓不到把柄。
其次,关于换油后车辆报警的问题。
这和机油的性能指标,特别是“粘度”有很大关系。
像宝马这类德系高性能发动机,对机油的要求非常高,需要特定粘度等级(比如W40)的机油才能保证在高强度运转下提供足够的润滑和保护。
如果使用了劣质或不达标的机油,其粘度可能在发动机高温下变得过稀,无法形成有效的保护油膜,导致机油压力不足,从而触发系统报警。
这位车主的遭遇,很可能就是因为被换上了不合格的“假油”。
而第二家店简单粗暴地消除故障码,更是错过了避免发动机彻底报废的最后机会。
这件事给所有车主提了个醒。
我们选择一个知名品牌,看中的是它的信誉和保障,但加盟店模式的存在,使得服务质量变得良莠不齐。
平台方有责任加强对加盟商的监管和约束,不能只顾着扩张版图,而忽视了最根本的服务品质和消费者权益。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在给爱车做保养时,也要多留个心眼,尽量选择直营店或者信誉可靠的修理厂,保留好所有单据,对于明显不合理的建议和收费要敢于质疑。
毕竟,汽车是关乎我们出行安全的大事,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
这件事目前还在等待京东养车方面的正式回应,我们希望平台能给出一个负责任的交代,而不是让消费者的信任,最终变成一笔代价沉重的“增值服务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