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保时捷也崩了,德国汽车进入拐点,苦日子要来了

德国大众旗下的保时捷,在第三季度亏了9.66亿欧元(折合80亿人民币),前九个月的销售利润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99%。

保时捷整个三季度的利润总额也就只剩下4000万欧元,跟去年比起来,差了不少啊。

这段时间,德国车企可没带来什么好消息,基本上都挺平淡的。

奔驰推出了“自愿遣散计划”,鼓励3万名员工自愿离开。这个看起来挺温和的裁员措施背后,是奔驰上半年收入和利润都出现了全面下滑。

其中,销售额达到663亿欧元,税后净赚27亿欧元。这比去年同一时期减了55.8%,让人感觉压力山大。

德国的另外两家大牌车企——大众和宝马,也几乎遇到一样的难题,宝马的税后利润只有40亿欧元,下降了29%。

大众今年上半年的收入达到了1584亿欧元,但税后利润相比去年同期减了38%,只剩下44.87亿欧元。

多年来,汽车一直被看作德国工业的璀璨明星,不过这些财务数据却显示,德国汽车的光彩正在逐渐暗淡。

这下保时捷也崩了,德国汽车进入拐点,苦日子要来了-有驾

其实,德国汽车的警钟不是今年才敲响的。

实际上,大众的员工从去年起就掀起了一场规模不小的罢工,反对关闭工厂的打算。这场拉锯战持续了九个月才告一段落,最后他们达成了一个协议。

大众可以不用关闭德国工厂,但到2030年得裁掉3.5万员工,目的是为了省下150亿欧元的花销。

不光如此,现在的员工工资也得减一减,2025年和2026年每年的5%涨幅都搁置了,同时德国工厂的产能也会减少70万辆。

这和当时工人们提的条件差距挺大。

刚开始罢工的时候,工会不光反对关闭工厂,工人们还曾一度要求涨工资7%。

大众作为德国最顶尖的汽车厂商,87年来都没关过一家工厂,要不是遇到生存的困境,估计也不会采取这样的行动。

这下保时捷也崩了,德国汽车进入拐点,苦日子要来了-有驾

大众算是德国最大的汽车厂商了,汽车产业对德国来说,怎么说都挺重要的。

根据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提供的数据显示,德国制造业里,汽车生产占了大约20%,带来了4%的国内生产总值。

在欧洲,汽车行业的情况也是差不多这个模样。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的官方数据显示,大约有1360万人在欧洲汽车行业里干活,每年为地区带来了4147亿欧元的税收收入。

在欧盟范围内,汽车行业的研发支出占了研发总投入的三成多,具体是34%。

可以这么说,德国以及其他欧洲国家如今的工资水平、就业状况和高福利保障,汽车产业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这事儿的影响可不止局限于这个行业自身,现在欧洲钢铁业大概有250万个工作岗位,其实都是靠汽车制造在支撑着。

这下保时捷也崩了,德国汽车进入拐点,苦日子要来了-有驾

德国汽车到底遇到啥难题了?

一眼瞅过去,就是销量跌了,这股趋势其实早在2017年就露头了,大众、宝马、奔驰都逃不开这个命运。

今年利润一跌再跌之前,去年前面三个季度,三家企业的税前利润也都缩水了三分之一。

要是这么下去,不用多久,德国车可能得变个模样喽。

销量略有下降,原因嘛,挺多的。有俄乌形势拖累,能源价格飙升,另外美国关税一高也挤压了利润,事儿不少。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势头挺猛的,这点儿也没得说,大家都看得明明白白。

要是把这些原因稍微整理一下呢,其实归根结底就是一件事——转型没成功。

这下保时捷也崩了,德国汽车进入拐点,苦日子要来了-有驾

不少人可能还记得,2015年大众汽车闯了个大祸,因在排放检测上搞了点小动作,被美国罚了个天价。

那会儿,德国和欧盟都规划好了,要逐步停止使用燃油车,打算逐步替代掉。

一旦大方向定下来了,德国和欧洲的汽车公司就纷纷转变策略,开始搞电动车研发,还搭建生产线,前后花了几千亿欧元。

中国的电动车也在差不多的时间点起步了。

不过,十年过去了,瞅瞅德国和欧洲那些汽车厂商的表现,基本上也没啥亮点。

一方面,燃油车因为经济不景气、市场到头了啥的,销量一直在往下掉,另一方面,厂商还要花大钱搞研发。

这就导致了收入和利润都跟着往下滑。

可以说,德国汽车正经历一场由成本、技术、贸易等多个因素共同酝酿的“完美风暴”。

这下保时捷也崩了,德国汽车进入拐点,苦日子要来了-有驾

这个嘛,谁要是说德国汽车转型不顺,难免会有人往相关企业、领导甚至政府身上揪责任。

你们也许想象不到,德国的几个关键行业协会——包括制造商协会、金属工业协会以及汽车工业协会,都觉得官僚主义问题太严重了。

这可说是个大难题。

刚听的时候,感觉真挺虚的,实际上也确实是这么个情况。

随着电动汽车的崛起,不仅仅是电池技术得到了飞跃,背后还离不开一系列政策的支持。

像充电桩的建造,以及购车补贴这块,都成了推动电动车发展的重要因素。

德国的难题在于,自己单打独斗虽然可以,但基础设施和供应链的搭建,得在整个欧洲范围内协同推进。

欧盟其实就像个散装的经济体,大家的经济实力差别挺明显,尤其是在买东西这块儿,像电动汽车的价格,一些国家能接受得了,另一些却不太行。

对于电动汽车这东西,各国的看法也是五花八门,不一样的态度。

要是不齐心协力,肯定会出岔子。比如,法国在2023年撤掉了补贴,在整个欧盟里引发了一串连锁反应。

这下保时捷也崩了,德国汽车进入拐点,苦日子要来了-有驾

再就是个大难题,德国和欧盟一直坚持,打造一个有弹性的供应链特别重要,比如说电池供应链,不能全靠亚洲那边的资源。

所以呀,得在欧洲自己搭建一条电池供应链,但这又涉及到原材料和那些关键矿产的供给问题。

一边要那样,一边还得那样,实际上说起来可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

照这种思路和框架看,德国和欧盟的汽车厂商,要实现电动化转变,可能得从原材料供应到自动驾驶技术,都要重新谋划一番。

德国汽车制造商协会坦言,今天不得不遗憾地说,这些目标还没完全达到。

实际上,欧洲想要完全实现电动汽车的转型,到2035年之前基本上是不可能搞定的。

最近,德国汽车制造商协会建议对混动技术保持实际一点的态度。是不是可以优先发展插混动力和增程式电动车,先把就业问题搞稳?

这下保时捷也崩了,德国汽车进入拐点,苦日子要来了-有驾

没错,这十年来,德国和欧洲的汽车行业遇到的最大变数,依然是中国。

要是没有中国的新能源车,德国这些百年老店依旧能安然自得地在车市里混着销售,就算转型慢一点,甚至搞砸了,调个头也没问题,慢条斯理地来调整。

可是,中国新能源车的发展势头快得不得了,已经容不得它再像以前那样从容应对。

之前还能靠利润支撑,成本高点还能扛得住,但现在得开始把成本放在心上了。德国的汽车制造商和零件供应商们,都觉得在德国建厂挺难的。

到了2023年,德国汽车行业的平均每小时工资大概是62美元,而葡萄牙呢,才20欧元左右。

俄乌一闹起来,德国的能源价格就直线上升,到了2024年达到了峰值,也正因为这个缘故,大众不得不不得不采取一些极端手段来压缩成本。

在波鸿的汽车研究中心,主任费迪南德·杜登霍夫博士(Dr Ferdinand Dudenhöffer)接受采访时提到:“德国现在的问题在于缺乏竞争力,不光是在成本方面,更是在未来引领全球新技术方面。”

中国已经变成了数字化和电池技术这些创新领域的核心所在。

德国车企如今可真是左右为难,退的话基本没可能退得回去了,电动车的潮流已经成不可逆转的趋势。不过,一下降就是赚头儿的收入和利润,也意味着日子肯定不好过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