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能源重型卡车载重大、使用频次高,对补能方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满足“不中断运营、高效率补能”的需求,行业内主要衍生出两大路径:兆瓦级超(快)充和电池换电。
新能源重卡作为“双碳”目标下的关键赛道,其补能模式的选择直接影响经济性与场景适配性。
重型卡车作为运输生产工具属性,其能否快速充电直接关系盈利,因此超(快)充同慢充是较为理想的补能方式。
关于超充/超快充,业内通用界定并不统一,有的把≥100 kW或更高功率列为“超充”,一些城市或厂商把480 kW及以上称为“超充”。快充多指直流充电(外置DC-DC),在几十千瓦到百余千瓦范围内,能在几十分钟内补充大量电量。
在纯电动重卡领域,补能模式的选择需以场景效率与经济性为核心。兆瓦级超(快)充主要聚焦于缩短充电时间、提高设备经济性,并逐步形成规模化布局趋势。
电池换电凭借“分钟级补能”优势,在封闭高频场景(港口、矿区等)表现尤为突出,但对标准化和站点布局要求更高。中国在政策驱动下新能源重卡发展领跑全球,在补能战略上也是双路线并行,换电聚焦封闭高频场景(如港口、矿山),超(快)充向干线运输快速渗透。
以下为不同维度新能源重卡两种补能模式技术对比:
重卡换电领域,在唐山等地建成全球首个电动重卡虚拟电厂,已部署2600辆换电重卡和60座换电站,示范效应显著。宁德时代推出“75#”重卡换电标准化电池包,可实现5 min内换电,联合解放、东风等推出30余款底盘换电车型,目标2030年覆盖80%干线运力。
重卡超(快)充领域,华为推出1.5兆瓦液冷超充,15分钟补能300度,比亚迪也在布局重卡兆瓦闪充站,博格华纳在中国已启动960 kW超(快)充试点。
欧盟在巴黎、柏林规划兆瓦级充电走廊,推动企业布局商用车1.2兆瓦超充桩,对公共充电设施建设提供30%补贴。美国设立“充电与加注基础设施”拨款计划(CFI),重点支持重卡充电站建设,并由交通部提供总额数十亿美元的补贴与贷款担保。
欧美的先进实践经验。在标准化与兼容性方面,欧盟积极推动兆瓦级超(快)充兼容性标准,确保不同厂商设备互联互认。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美国“充电与加注基础设施”拨款计划项目通过公私合营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超(快)充建设。
在运营一体化方面,头部企业Penske与Hitachi Energy协同运营多功率段充电设备,实现轻中重卡统一平台。欧盟还试点换电与慢充协同的小站化部署。在财税激励方面,美国联邦及地方政府对高功率充电基础设施给予税收抵免和补贴,欧盟部分国家提供换电资本投入补贴并建议将换电纳入替代燃料AFIR法规。
中国工信部尚未对超(快)充与换电提供明确侧重,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技术中立性和市场适应性选择。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加超(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高功率充电技术试点与标准制修订。
工信部2025年汽车标准化要点工作中提到正在推进商用车换电统一标准制订,兼顾兼容性与安全性,并将加快发布实施。同时,财政部等多部门也在研究电池租赁补贴等激励措施。
综上,纯电动重卡补能模式中兆瓦级超(快)充与电池换电各有优势与局限,中国应在充分借鉴欧美先进实践的基础上,尽快发布并推广商用车换电统一标准。
兼顾安全、兼容与可扩展性,为换电产业链提供明确技术与监管指引,完善兆瓦级超(快)充与换电双路径财政补贴机制,对处于示范期的站点给予差异化补贴,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建设。
同时,支持“车-电分离+电池租赁”商业模式试点,将运营商与电池厂商优势互补,实现资产分离与风险共担。鼓励技术创新与多场景融合,在港口、高速公路服务区及物流园区布设综合补能枢纽,实现超(快)充、换电与V2G多元协同。
通过以上政策和技术措施形成“双轨并行、分场景适用”的产业格局,实现新能源重卡补能体系的高效、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此外,还要兼顾超(快)充、换电与国际标准接轨,甚至引领国际标准建立,打破新能源重卡出海技术和标准壁垒。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