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混车突然卖不动了?老师傅一语道破,不是车不行是时代变了

去年还跟我吹油混车省心,说打死也不买带充电口的,结果今年自己偷偷换了辆插混。在汽车行业摸爬滚打了十五年的老张,点着一根烟,苦笑着摇了摇头,这脸打的,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快。

他这番话可不是空穴来风。就在今年上半年,插混车的销量跟疯了似的,同比猛涨了86%,而曾经被捧上天的油混车,销量就那么温温吞吞地增加了3.4%。这数字背后,是一场悄无声息的革命,曾经的懒人福音,怎么就突然不香了?

一切都要从那块小小的绿色牌照说起。在北京、上海这样连车牌都得靠运气的城市,一块绿牌的分量,有时候比车本身还重。它意味着你不必再苦等那遥遥无期的摇号,也不用再理会那些烦人的限行规定。老张给我算了一笔账,在上海,买一辆25万的插混车,光那块牌照就等于直接省下了将近九万块,这钱,够你加多少年油了?油混车呢,虽然也省油,但在政策眼里,它跟燃油车没两样,该摇的号一个不能少,该限行的路段一步也别想多走。

更要命的是,国家的补贴和免税政策,几乎是把资源一股脑地全塞给了插混车。车企也不傻,在双积分政策的压力下,生产一辆插混车能拿到的正积分是油混车的三倍还多,换作是你,你会把研发和营销的钱投给谁?

油混车突然卖不动了?老师傅一语道破,不是车不行是时代变了-有驾

老百姓心里都有一杆秤,哪头重哪头轻,门儿清。老张把烟头摁灭在烟灰缸里。现在的插混车,纯电跑个五十公里以上都是基本操作,很多人日常上下班,从周一到周五根本就用不着发动机,晚上回家插上电,一度电几毛钱,算下来一公里还不到一毛。油混车呢?就算它省油技术再登峰造极,一公里也得三四毛打底。一个月下来,电费可能就几十块,油费三百块都算少的,一年下来差的钱,够一家人出去搓几顿好的了。

尤其是在堵车的时候,这种差距简直能让人抓狂。插混车开着纯电模式,堵上两小时,电表动的都不明显,心里一点不慌。油混车就不行了,发动机反反复复地启动、熄火,油耗不降反升,那种感觉,就像是眼睁睁看着钱从排气管里烧掉了。

技术的路线,往往在不经意间就决定了市场的命运。有人打了个比方,说插混是智能手机,油混顶多算个功能机。这话糙理不糙。插混的底层逻辑是电为主,油为辅,大容量电池让它在大多数时候都像一辆纯电车。而油混的逻辑恰恰相反,它是油为主,电为辅,那块小电池,说白了就是给发动机打辅助的,本质上还是燃油车的思维。过去总有人说充电不方便,可现在全国充电桩数量已经超过了1281万台,连很多县城的加油站都配上了快充桩,不用充电这个曾经的优点,一夜之间反而成了跟不上时代的标签。

油混车突然卖不动了?老师傅一语道破,不是车不行是时代变了-有驾

最让老张感慨的,还是人心变了。五年前,客人进店问的是这车结不结实,耐不耐用。现在呢?他们一屁股坐进车里,第一句话就是‘这屏幕大不大,能不能语音控制’。现在的年轻人买车,很大程度上买的是一种科技体验和社交属性,开一辆插混出门,感觉自己更酷,更环保,也更有面子。

你看那些新出的插混车型,哪一个不是把中控大屏、智能语音、OTA升级这些功能当成标配?而同价位的油混车,内饰设计往往还停留在上一个时代。一样的钱,谁不愿意买一个功能更多、更聪明的大玩具呢?

所以你看,油混车的处境,多多少少有点像当年的诺基亚,谁都承认它质量好、砸不坏,但最终还是被时代的车轮无情碾过。插混车给了我们一个选择权:想省钱,就勤快点充电;想跑远路,就大大方方加油,这种进退自如的从容,是油混车给不了的。

油混车突然卖不动了?老师傅一语道破,不是车不行是时代变了-有驾

这场市场的巨变,背后是政策、技术和消费观念的合力推动。油混车作为从燃油到纯电的过渡桥梁,它的历史使命或许已经完成了。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潮流浩浩荡荡,到底是顺势而为还是坚守阵地,其实也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你说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