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的“巨轮”Stellantis,是否真的要“分崩离析”?
这艘由PSA与FCA两大巨头合并而成的全球第四大车企,如今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动荡。
前CEO唐唯实抛出的“一分为三”的重磅消息,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尤其提到部分业务可能落入中国车企之手,更是让整个行业屏息以待。
这究竟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规律重演,还是行业巨变下的必然抉择?
“分崩离析”的信号:从辉煌到困境的急转弯
曾经,Stellantis的诞生被视为汽车行业电动化转型中的一次“强强联合”,是应对高昂成本和巨大风险的智慧之举。
2021年,PSA与FCA的合并,孕育出了一个拥有14个(后增至15个)品牌的庞大联盟,一度稳居全球汽车产量前列。
2023年,其销量更是超越雷诺-日产-三菱联盟,累计销量高达640万辆,仅次于丰田、大众、现代起亚,俨然一副“独领风骚”的模样。
财报也一度光鲜亮丽:2023财年净收入同比增长6%,净利润增长11%,调整后经营利润率达到12.8%,纯电动及低排放车型销量更是“节节攀升”。
然而,好景不长。
步入2024年,Stellantis的业绩如同“过山车”般急转直下。
上半年营收虽有小幅增长,净利润却跌入谷底,亏损25亿欧元,这与去年同期30亿欧元的盈利形成了鲜明对比。
到了2024年,情况更加严峻:净营收同比下滑17%,调整后营业利润骤降64%,净利润更是同比锐减70%。
“钱都烧哪儿去了?”
这不仅是市场和投资者发出的疑问,更是对这家巨头未来命运的拷问。
“众叛亲离”的困境:内部矛盾与外部压力
导致Stellantis陷入困境的原因,远不止市场波动那么简单。
前CEO唐唯实的“离职”,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
他将生产和工程业务转移至摩洛哥等低成本地区的操作,激怒了工会和意大利政府,引发了多方指责,可谓“四面楚歌”。
克莱斯勒家族继承人更是公开抨击管理层,并有意回购品牌。
10月,Stellantis宣布唐唯实将在2026年初合同期满后卸任,这无疑是一种“公开逼宫”。
12月,唐唯实更是“拂袖而去”,直接辞职。
唐唯实的离职,并未带来“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局面,反而让Stellantis的业绩继续下滑。
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下跌13%,净利润更是从盈利转为亏损23亿欧元,同比暴跌141%。
这家曾经的“汽车巨无霸”,如今在中国网友口中被戏称为“失败者联盟”。
在这种“风雨飘摇”之际,唐唯实抛出的“分拆论”,更像是“落井下石”。
他担忧意大利、法国和美国之间的“三方平衡”会被打破。
汽车需求停滞、中国制造商的崛起、地缘政治的紧张,加上汽车行业的“技术革新”,让前行的道路愈发“荆棘丛生”。
美国共和党参议员曾敦促Stellantis剥离Jeep、Ram等美国品牌,这无疑让法国和意大利的工会“心急如焚”。
新任CEO任命的高管多来自前FCA,且不少具有拉丁美洲背景,这是否会进一步加剧地区间的隔阂?
10月,Stellantis甚至因产能不足而暂时关闭了欧洲部分工厂。
“分家”的可能:中国车企的“拣漏”机会?
唐唯实预判,Stellantis的欧洲和北美业务可能会走向分离。
而他最大的“爆料”在于,中国车企很有可能收购Stellantis的部分业务或品牌,这将加速其“解体”进程。
2024年,就有外媒报道称,Stellantis有意出售玛莎拉蒂和阿尔法·罗密欧。
这两个品牌,恰恰是奇瑞、东风等中国车企“虎视眈眈”的目标。
唐唯实认为,如果业务分拆,剩余的品牌可以更专注于各自市场,如同当年通用汽车的“瘦身”策略。
但笔者不禁要问,作为前CEO,在Stellantis“回血”并筹划重返中国市场的关键时刻,“泄露天机”,是否真的明智?
他年薪高达2亿多欧元,如此行为,究竟是出于对行业的忧虑,还是另有打算?
“新格局”的期待:中国汽车工业的“弯道超车”?
Stellantis的“分崩离析”,是否预示着一个全新的汽车行业格局的到来?
中国车企若能借此机会“捡漏”,收购其优质资产,无疑将是“弯道超车”的绝佳契机。
这不仅能快速获取成熟的品牌、技术和全球销售网络,更能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全球化进程注入强劲动力。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古语似乎在汽车行业得到了印证。
Stellantis的未来走向,牵动着全球汽车产业的神经。
我们拭目以待,看它能否走出困境,又将以何种姿态,迎接那充满变数的未来。
而对于中国车企而言,这或许是一次“风口”的降临,我们是否能抓住这历史性的机遇,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这问题的答案,或许就在于我们能否在迷雾中看清方向,在挑战中把握机遇。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