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新能源车企普遍“烧钱换市场”的背景下,有一家品牌却悄悄实现了盈利——2025年1-7月,其经调整净利润达到4.79亿元,成为中国唯一一家在上市前就实现盈利的新能源车企
新能源车企上市时大多带着亏损报表:有的品牌上市前两年累计亏损超75亿,有的上市前一年净亏损近30亿。长期亏损、以规模换市场,几乎是行业常态
但这家车企走出了完全不同的路径:不仅扭亏为盈,毛利率从2022年的8.3%攀升至2025年的21.3%,甚至超过了部分头部新势力
尽管背靠传统车企巨头,这家品牌最初并不被看好:首款车型销量长期徘徊在低位,品牌标签模糊,市场声量微弱。
转机发生在2024年。在经历连续两年超15亿的亏损后,它首次实现年度盈利。2025年,盈利规模进一步扩大,上半年销量同比增长85%,单车毛利持续优化
盈利背后的“系统性胜利”
1. 成本控制:传统底蕴的反哺
与新势力从零建厂、自研技术不同,它直接共享母公司的成熟供应链、三电技术和制造体系,大幅降低研发和生产成本
2. 产品策略:避开价格战红海
旗下车型主要定位20万元以上的中高端市场,初始毛利空间更健康。2024年,其毛利率已达21%,同期部分头部新势力仅有个位数
3. 出海布局:对冲国内风险
自2022年起系统性拓展欧洲市场,海外收入从4.8亿增长至18.45亿,占总收入比重提升至10%。“出海”既提升了品牌形象,也分散了单一市场的经营风险。
对比同样拥有传统车企背书和头部资源支持的品牌,有的三年累计亏损近百亿,几乎是它的三倍。差距背后,是经营效率、成本控制和商业化路径选择的差异。
它证明了一点: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固然重要,但精细化的内部管理和对市场的敏捷响应,才是可持续盈利的核心
尽管实现了阶段性盈利,但这家车企仍面临挑战:销量规模相对较小、车型结构较单一。在竞争愈发激烈的新能源市场中,它需要持续优化产品、拓展市场,才能守住这份难得的“健康”。
它的故事或许会给行业带来新的思考:比起盲目追求规模,先活下来、活得好,或许才是更现实的生存逻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