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独立央企”,长安汽车迎来新机遇

成为“独立央企”,对长安汽车来说意味着什么?

253.6万辆年销量,新能源占比逼近30%,海外每卖出5辆车就有1辆是长安——这不是某家新势力的冲刺成绩单,而是2024年中国老牌车企长安汽车的真实数据。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这家原本隶属于兵装集团的国企,上周突然“升格”为独立央企。与此同时,东风汽车宣布暂不推进与长安的资产整合。消息一出,资本市场迅速反应:长安股价稳中有升。

我第一反应是:这不只是换个“东家”那么简单。一个企业从“央企下属”变成“央企本体”,背后牵动的是决策效率、资源调配、战略自主权的一整套重构。说白了,长安不再是“听命令的孩子”,而是能自己拍板的“当家人”。

这对咱们普通车友意味着啥?别急,咱不聊虚的,今天我就从几个接地气的角度,带大家看看这次“身份跃迁”背后的门道。

既定路线稳了,启源、深蓝、阿维塔还能跑多快?

先说最直接的影响:长安旗下三大新能源品牌——启源、深蓝、阿维塔,终于可以甩开膀子干了。

我上个月试驾过最新款的深蓝S7增程版,说实话,纸面数据看着不错:CLTC纯电续航200km,综合油耗不到5L/100km。但真正打动我的,是它在重庆山城路况下的表现——爬坡有力,动能回收调校得几乎无感,像油车一样顺。底盘虽然偏舒适,但在弯道中支撑性比同价位大多数电车都要扎实。

为什么能做到这点?因为它背靠长安的全栈研发体系。而如今,这套体系不再需要层层上报审批,技术投入、产品迭代、营销节奏,都能由自己说了算。

再看阿维塔12,那个溜背造型和曲率屏内饰,第一眼就觉得“不像国产车”。我问过几位车主,他们最满意的不是颜值,而是和华为合作的智驾系统。有位深圳车主告诉我:“堵车时开启NCA,方向盘自己打,我只管盯着前方,心理压力小太多了。” 这种高阶智驾体验,在传统国企架构下很难快速落地。

而现在,作为独立央企的长安,完全可以把阿维塔这种“联合创新模式”复制到更多项目上。 比如引入宁德时代的神行电池、地平线的智驾芯片,甚至和国外品牌搞技术合资,都不再是“求人批条子”,而是“平等谈合作”。

决策快了,钱袋子也松了

以前常有人说:“国企做事慢。” 确实,重大投资要报批,融资计划要看上级脸色。但现在不一样了。

独立央企意味着更高的资本运作自由度。 长安可以更灵活地发债、定增、引入战投,甚至分拆子公司上市。比如深蓝如果单独IPO,估值可能轻松突破千亿。这对于加快电池研发、补能网络建设、海外建厂,都是实打实的支持。

举个例子:我在欧洲试驾过一款中国品牌电动车,充电速度感人——30分钟才充到80%。原因很简单:为了控制成本,用了老一代热管理系统。而长安启源E07已经用上了全域800V高压平台,15分钟补能300公里。这种“重资产投入”,只有资金链稳定、决策链条短的企业才敢持续砸钱。

而且,成为央企后,银行授信更容易,贷款利率更低。这意味着终端售价可以更有竞争力。说白了,以后你买长安的电车,可能比某些新势力还便宜,但用料和技术一点不含糊。

谁在怕?竞品们的日子不好过了

我们来横向对比一下:

品牌 所属集团 新能源销量(2024) 海外布局 智驾合作方

成为“独立央企”,长安汽车迎来新机遇-有驾

长安(启源+深蓝+阿维塔) 独立央企 约73.5万辆 已覆盖中东、东南亚、南美 华为、宁德时代、地平线

比亚迪 民企 302万辆 快速扩张中 自研为主

广汽埃安 地方国企 约48万辆 初步出海 华为、地平线

吉利极氪 民企 约19万辆 欧洲为主 Mobileye、Waymo

看得出来,长安虽然总量不及比亚迪,但在“央国企阵营”里,已经是新能源转型最彻底、品牌分化最清晰的一家。最关键的是,它现在有了“独立身份”,不会再被集团内部资源分配扯后腿。

反观一些地方国企,还在为“要不要自研三电”争论不休;某些央企背景的品牌,智驾功能一年更新一次,用户体验停滞不前。而长安,已经能在5月份让三个新能源品牌月销合计接近7.5万辆,同比增长均超60%。

这个增速,配上央企信用背书,未来两三年内冲进全球新能源前十,不是梦。

出海加速,合资2.0时代要来了?

再说个容易被忽略的点:出口。

2024年长安海外卖了53.6万辆,占总销量20%。我在沙特见过不少长安CS75 PLUS,当地人说:“空调猛,皮实,售后也跟得上。”

过去,我们的出海主要靠性价比。但现在,长安有机会主导新的合资模式。 比如在俄罗斯、伊朗、巴西这些市场,不再只是卖车,而是输出技术标准、共建工厂、联合开发右舵车型。

想想当年的长安福特、长安马自达,中方话语权有限。而未来,“长安+外资”的新合资项目,很可能是长安主导设计、技术、供应链,外方负责本地化运营。 这才是真正的“反向合资”。

就像阿维塔引入华为HI模式那样,技术输出+品牌溢价,利润空间远比单纯代工大得多。

理性消费提醒:身份变了,车还得亲自试

当然,我必须强调一点:企业身份升级≠每款车都值得买。

比如有朋友问我:“现在是不是该冲阿维塔?” 我的回答是:喜欢它的设计和智驾,没问题;但如果你住在老旧小区,充电不方便,那增程或插混可能更适合你。

我也试过启源A07,后排空间确实大,座椅柔软度接近50万级豪车,但车机偶尔卡顿,语音识别不如理想那么“听话”。这些问题,不会因为公司变央企就自动消失。

所以各位车友,买车前一定要亲自试驾,重点关注:

动态表现(底盘滤震、转向手感)

成为“独立央企”,长安汽车迎来新机遇-有驾

充电效率(实际续航打折率)

车机流畅度(尤其低温环境)

售后网点密度

再大的企业光环,也抵不过一次糟糕的用车体验。

未来已来:长安会成为下一个丰田吗?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问:长安有没有可能成为中国的“丰田”——一家技术扎实、全球布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百年车企?

从目前看,路径已经清晰:

电动化:三大品牌覆盖10-40万主流市场

智能化:与华为、宁德深度绑定,自研能力也在提升

全球化:海外销量占比20%,还在增长

体制优势:现在又多了“独立央企”的政策与资源支持

唯一不确定的是:能否保持创新锐气,避免大企业病?

毕竟,曾经风光无限的诺基亚、柯达,也都曾是“巨头”。

老铁们,你们怎么看?

最后留个问题给大家讨论:

你觉得“独立央企”身份,会让长安汽车更贴近用户,还是更容易变得官僚?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我会挑选10位留言走心的朋友,送出长安最新车型的限量车模一套。

顺便透露个小花絮:上次我去阿维塔中心做调研,发现他们连儿童安全座椅都准备好了,就为了让带娃的家庭用户试驾更安心。这种细节,往往比口号更能说明一家企业的用心程度。

成为“独立央企”,长安汽车迎来新机遇-有驾

我是乔伊,关注我,带你看清每一款车背后的真相。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