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万台对6万台:京港澳高速上,那些从卡罗拉换到轩逸的网约车司机,到底算明白了什么账
老张把那台开了三年的卡罗拉双擎卖掉那天,我正好在场。他点了根烟,车商给的价格比他预期低了一万多,原因是电池健康度只剩82%。换电池要两万八,不换的话转手价就得往下压。老张没说话,签了字就走了。
一个月后再见他,开的是台灰色轩逸。
“你不是说混动省油吗?”我问他。
“省是省,但你得算总账。”老张弹了弹烟灰,“卡罗拉那套混动,发动机介入的时候动静不小,一天下来耳朵嗡嗡的。再说电池这事儿,谁知道什么时候就得掏那三万块钱?”
这话听起来像是抱怨,但数字不会骗人。今年前八个月,轩逸卖了19万台,卡罗拉才6万出头。三年前这两款车还在榜单上你追我赶,现在已经是断崖式的差距。
跑长途那次,我才真正理解老张说的“总账”是什么意思。
从北京到石家庄,京港澳高速上车不算少。轩逸那个辅助驾驶系统,刚开始我还有点不信任,老想自己控制方向盘。但跑了一百多公里之后,发现它跟车确实挺稳,过弯也不会突然往旁边飘。右脚可以稍微放松点,腰也不用一直绷着。
下了高速看油耗表,5.1升。
卡罗拉混动号称省油冠军,但实际跑下来,这个成绩真不比它差。关键是轩逸这套动力系统,没有电池衰减的后顾之忧,CVT变速箱故障率也低,修起来便宜。
有个做二手车生意的朋友跟我说过,现在收卡罗拉得格外小心。三年车龄的,电池基本都有衰减,程度轻重不一。遇到衰减严重的,要么压价收,要么干脆不要。轩逸就没这个麻烦,收车的时候主要看外观和发动机,简单多了。
座椅这事儿,坐过才知道。
轩逸那个“大沙发”不是吹的,后排座椅靠背能调角度,这个设计挺实用。我妈腰不好,坐别的车超过两小时就得下来活动活动,坐轩逸能撑到三个半小时。上次回老家,她在后排睡了一路,下车说比坐高铁还舒服。
卡罗拉的座椅就硬一些,坐久了屁股疼。
君威这车有点可惜。车身尺寸摆在那儿,空间确实大,动力也不差。但车机系统太老了,连个OTA升级都不支持。现在年轻人买车,手机能干的事,恨不得车机都能干。君威那套系统,还停留在五年前的水平。
价格降了也没用,该跟不上的地方还是跟不上。
轩逸去年通过OTA加了好几个功能,语音控车、远程空调、自动泊车。夏天提前十五分钟启动空调,上车就是26度,这体验确实好。卡罗拉要实现这些功能,得额外加装设备,折腾不说,还不一定稳定。
隔音这块儿,差距也挺明显的。
高速上开到九十,轩逸车内还算安静,跟副驾说话不用提高音量。卡罗拉的发动机介入时,噪音会突然窜上来,尤其是爬坡或者急加速的时候,那动静让人没法忽视。开惯了安静的车,再回去就受不了了。
老张现在每天还是跑十个小时网约车,不过腰不疼了,耳朵也不嗡了。他说以前开卡罗拉,晚上回家得躺半小时才缓过来,现在下车就能干活。
“买车这事儿,不能光看牌子。”老张跟我说,“得看这车能不能让你少遭罪,能不能在该省钱的地方省钱,该花钱的地方不心疼。轩逸这车,就是这么个意思。”
19万对6万,这个数字背后站着的,是无数个像老张这样算明白账的人。
合资品牌这些年不容易,自主品牌技术追得紧,新能源又在改写规则。卡罗拉那套成熟的混动系统,放在五年前确实能打,但现在消费者要的更多了。省油只是基础,舒适性、智能化、后期成本,每一项都得拿得出手。
轩逸不是完美的车,CVT变速箱缺点运动感,内饰用料也谈不上高级。但它把该做好的地方都做到了及格线以上,把用户在意的痛点都照顾到了。这大概就是它能卖19万台的原因。
市场从来不说谎,消费者用钱投票,比任何评测都准。
选车这事儿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多试驾几次,多听听已经买了的人怎么说,别被参数和情怀绑架。开着舒服、用着省心、卖的时候不亏太多,这就够了。
至于轩逸能在榜首待多久,卡罗拉还能不能翻身,这都是后话。眼下这个局面,至少说明了一件事:光靠品牌和口碑吃老本,在这个年代已经不够用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