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新车目录里刚翻到奥迪A6L的中期改款,没想到这次搞了双前脸设计,挺有意思。先说数据,车身长宽高没啥大变化,轴距依旧保持2974毫米上下(这是官方数据,体感上差别不大),但动力方面2.0T发动机功率提升到了200千瓦,这数字听起来挺励志的。销售那边跟我说:客户现在最关心的还是动力和外观,新鲜感一定要有。不过我倒觉得,光有两个前脸选项,还不算啥真硬货。
奥迪这次的打法,是瞄准宝马5系和奔驰E级那块最热的蛋糕。宝马5系刚换代,内部科技感爆表,远程OTA、增强现实HUD什么的一个不少。奔驰E级更不用说,豪华感营造得那叫一个细腻。相比之下,A6L这次更新,感觉更像是告一段落的常规改款,力度不算大。设计上那个运动版前脸有点新鲜感,能拉年轻人的目光,豪华版则保持传统客户路线,但真心讲,这种两头抓的策略总会有点夹生饭的味道吧。
我刚才翻了下之前笔记,发现去年底到手的A6L动力选装件也没这高,之前最大功率大概180千瓦。升级了20多千瓦,理论上驾驶体验应该提升明显。以前有一次和技师聊天,他说:这动力参数提升看着好,实际感受上也许只是加了点推背感,没法根本改变车子的驾驶逻辑。其实底盘那套老架子稳定性出色,奥迪调校一向细腻,动力匹配好,开起来还是爽。但转头一想,现在买这些豪华中大型车的,纯粹冲着驾驶去的人估计不多了。更多买家关注的,是品牌光环和车里面的高科技配置。
价格这块,听朋友说4S店传闻改款后,顶配车型加价幅度不会太大,估摸着稳在50万到70万之间(具体还要看配置)。但这价格区间里,宝马5系豪华套装和奔驰E级配置也都上去了,竞争压力真不小。奥迪品牌号召力是有,但现在消费群体更精明,谁便宜谁合适,谁配置多谁赚人眼球。
还有个小跑题,我倒是好奇,奥迪为啥这次改款没有对电气化版本下功夫?隔壁奔驰E级的插电混动和宝马5系的轻混系统动作都挺快。是惜力留下传统燃油动力打一下传统市场,还是觉得转型没那么急?没细想过,估计奥迪内部有自身的节奏和考量吧。毕竟这级别的架构改动不简单,供应链也不是按你说整就能整的。
这让我想起研发时的一个场景:研发主管跟我吐槽生产线的改动简直麻烦,不是想改就能改,就像咱家厨房装修,燃气管线一动,整个家都得重新布置——这就是汽车供应链和研发节奏的残酷现实。你说改个外观还好,技术和动力升级牵扯底盘、电气架构、供应商,一个不稳,所有计划都得延期。
客户那边我也问过,有个刚提A6L的朋友直言:我看上的是奥迪的沉稳和内饰设计,动力提点没啥错,但说实话,科技感这块确实感觉有点被落下了。问题是,这种感觉到底是体验问题,还是厂商没给力?看数据比较,虚拟座舱技术对比去年,没太大升级,竞争对手们不甘示弱,感觉有点被拉开差距。
回头说对比:宝马5系的智能辅助系统在某些细节上比A6L更贴心,比如高速堵车自动辅助,奔驰E级的氛围灯和座椅通风加热组合,给人高级感体验更实际。奥迪这边虽然底盘质感占优,但面对这两家,光靠扎实已显得不够。
这代A6L自2018年上市,到现在也算五年了。每年的小更新看着接地气,实际推陈出新少。市场反馈上,有好奇的消费者还留存,但新车买家趋于往年轻化、科技化转型。奥迪似乎还没跳出燃油动力框架,电动版本路子(这段先按下不表)不够明确。
我手边做了个粗略心算,同价位内燃机豪华车的保值率大致在55%~65%之间,奥迪A6L的二手价格近几年还算稳,这点倒让人放心。不过价格过高或改款没亮点,保值率很难有提升。站在消费者角度,你会为一个动力参数略微提升和双前脸设计买单么?还是更期待底盘、操控、科技全面升级?
说不定,明年电动版A6L才是真正关键的反击。现在这趟车更多是桥梁,过渡产品。但这样等下去,消费者会不会先上车别家?你怎么看,奥迪这次改款的短板会不会让它在寸土必争的豪华中大型车市场更被动?毕竟品牌力终究是拼产品说话的。
销售跟我说,客户喜欢摸实车的质感,尤其是新款车的皮质和按键手感。图片再精美,也比不上肉眼与手感的第一印象。A6L这次内饰改动评测出来,恐怕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一环了。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