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圈“伪创新”横行!三大乱象被揭穿,别再给车企“割韭菜”!

当汽车圈的“焦虑症”遇上“伪创新”,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功能缺失恐惧症”、“流量不足焦虑症”——这俩词儿,简直是当下国内车企的“双重绝症”。

它们催生了两种畸形心理:一是“别人有,我也得有”的盲目跟风,二是“照猫画虎”的商业模式模仿,总想着摸着石头过河,少走弯路。

在“办法总比问题多”、“唯一不变的是变化”这类鸡汤的催化下,“持续创新”成了缓解焦虑的灵丹妙药。

可这“药”一多,就难免泥沙俱下,一些似是而非的“伪创新”便趁虚而入,悄然流行。

“智驾小蓝灯”:一厢情愿的“情感价值”

“伪创新”的前提是什么?

一句话:没需求,硬造需求!

一夜之间火遍全网的“智驾小蓝灯”,就是典型代表。

不仅许多新车纷纷标配,还有车企琢磨着“付费加装”这门生意。

这所谓的“智驾小蓝灯”,官方名称是“自动驾驶标志灯”(ADS标志灯)。

它的作用,是在车辆处于辅助驾驶状态时,亮起一抹蓝色,向周围车辆传递一个信号:“兄弟们,我这会儿在自动驾驶,悠着点儿!”

汽车圈“伪创新”横行!三大乱象被揭穿,别再给车企“割韭菜”!-有驾

这事儿的源头,要追溯到2021年工信部发布的《汽车和挂车信号装置及系统》征求意见稿,其中曾要求L3及以上车辆配备蓝绿色的自动驾驶标志灯,并计划于2025年7月1日起执行。

理想汽车率先在2022年就给自家车装上了这灯,这被不少人解读为政策的“风向标”。

然而,这不过是一场美丽的误会。

到了2024年正式发布的国标GB5920-2024《汽车和挂车信号装置及系统》中,关于小蓝灯的条款已经被悄悄移除。

查阅资料可知,目前国内并没有任何强制规定,要求车企必须在何时装备这颗“小蓝灯”。

而且,工信部最新公布的L3试点名单中,虽然有华为系、蔚来、仰望等,但它们尚处于特定道路试点阶段,离市场化推广还有距离。

而作为“小蓝灯”的先行者,理想汽车却并未出现在这份名单里。

也就是说,在L3自动驾驶尚未成熟普及,也非行业强制要求的情况下,这颗“智驾小蓝灯”不过是车企给自己加的一出“戏”。

它更多地提供了一种“情绪价值”——“我有智驾,但你不知道,多亏了这颗灯,我才不至于锦衣夜行!”

但是,当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审视,目前的许多高阶智驾,其表现不亚于初出茅庐的菜鸟司机,策略保守。

这颗蓝灯一亮,岂不是变相告诉别人:“我是个新手,要么离我远点,要么尽管来加塞?”

这究竟是在炫耀科技,还是在制造交通隐患?

实在让人难以评价。

就拿我自己的阿维塔07来说,它的辅助驾驶功能相当出色,我在市区也经常使用。

但即便免费升级这颗“小蓝灯”,我也婉拒了。

我担心的是,在拥堵路段变道这种高难度场景,如果我作为驾驶员操作稍显迟缓,别人最多一句抱怨。

可一旦亮起“智驾”的标识,别人会不会觉得我“不专业”,进而血压飙升?

笔者的建议是,车企们,别再盲目跟风了!

“要不要蓝灯”,这选择权,还是留给用户自己吧。

“隐藏式把手”: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的“美学追求”

“隐藏式把手”这股风,大概率是特斯拉吹起来的,也一直饱受争议。

就在我撰写此文的当下,关于某品牌电动车深夜碰撞起火,因车门无法及时打开而导致驾驶员不幸丧生的新闻,仍在网络上刷屏。

这难道不就是隐藏式门把手“伪创新”的残酷注脚吗?

汽车圈“伪创新”横行!三大乱象被揭穿,别再给车企“割韭菜”!-有驾

它之所以能盛行,理由无非三点:一是“美观”,二是“降低风阻”,三是“特斯拉在用,大家学着”。

但从严谨的性能开发角度来看,隐藏式门把手对风阻的贡献微乎其微,仅能降低0.005-0.01Cd,换算成续航里程,不过几公里。

相较于整车0.2-0.4Cd的风阻基数,这点提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你看这张风洞试验的车体表面压力系数云图,会发现降低风阻的关键在于优化车头、前风挡、后视镜等迎风面设计,减少A、B、C柱及轮腔等区域的气流分离。

至于门把手,它在迎风面的承压极小,其对整体风阻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

汽车圈“伪创新”横行!三大乱象被揭穿,别再给车企“割韭菜”!-有驾

然而,隐藏式门把手对性能贡献甚微,成本却高得离谱。

它需要内置电机、传感器、加热丝,并且要保证在极端环境下(如零下低温)具备100-200N的破冰开启力。

为了增加安全冗余,像问界等车型还引入了电容式把手,试图在车辆碰撞或断电的危急关头,利用电容储存的微量电量,确保门把手能弹出。

这简直是“为了一碟醋,包了一盘饺子”,本末倒置!

长城汽车的魏建军曾公开批评这类设计,认为其“风阻改善微乎其微,却带来了重量、密封性和噪音问题”。

而工信部近日发布的《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更是给“全隐藏式门把手”判了“死刑”。

该意见稿要求:每个车门必须配备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内外把手;在发生碰撞或起火事故时,非碰撞侧车门应能在不借助任何工具的情况下,通过外部把手开启;并且,任何情况下都必须预留出足够的手部操作空间。

这宣告着,车企们,是时候重新设计模具了!

一个对性能提升微乎其微、成本高昂且存在安全隐患的设计,何以能大行其道?

这与整车开发“安全至上”、“成本最优”的根本原则背道而驰。

笔者认为,这归根结底是汽车行业内卷加剧,导致开发周期压缩,缺乏严谨论证。

许多车企将“流行”误读为“正确”,一味模仿特斯拉等先行者,最终迷失了方向。

“大佬立人设”:流量焦虑下的“东施效颦”

自某品牌一把手在国庆节前的一场演讲引发全网群嘲后,这场始于去年的“车企高管集体出道、打造个人IP”的闹剧,似乎也逐渐偃旗息鼓,淡出了公众视野。

连流量收割机都难免翻车,更何况其他“凡人”?

汽车圈“伪创新”横行!三大乱象被揭穿,别再给车企“割韭菜”!-有驾

对大多数缺乏网红潜质的车企高管而言,与其每月投入千万级营销预算,辛苦维持一个虚假的“领导人设”,不如回归初心,踏踏实实做自己擅长的事。

正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专业的事,还得专业的人来做。

且不说打造和维护一个“领导人设”需要多么庞大的营销投入,流量与销量之间也并非简单的正相关。

周鸿祎的站台固然能带来无数热搜,却未必能挽救哪吒汽车的颓势。

更何况,一些车企高管,或许是出色的管理者,但他们真心不擅长“吃流量这碗饭”。

一场发布会,对着提词器念稿子时磕磕巴巴,或是言语老气横秋、充满“爹味儿”,关键时刻一句“此处应该有掌声”,换来的只是气氛组的敷衍回应。

倘若一场两三个小时的发布会,能让现场媒体昏昏欲睡,或如坐针毡,那么这位高管,确实不适合“出道”扮演IP。

不如适度远离社交媒体,将精力聚焦于打磨产品、沟通用户、优化管理。

恢复些许神秘感和距离感,或许更能赢得尊重。

在发布会这种场合,让一位熟悉产品研发流程的产品经理来分享,可能比高管的“官方发言”来得更加生动有趣。

如果想吸引年轻消费者、摆脱品牌身上的“老气横秋”,那些“爹味儿”过浓的高管,就更应该自觉减少曝光。

当初“车企高管出道”的风潮之所以能刮起来,其根源在于普遍的流量焦虑。

照搬那两位网红大佬的模式,摸着别人的石头过河,结果却是迷失了自我。

这种所谓的“营销创新”,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伪创新”。

“摸石过河”的困局:独立思考的缺失与创新的困境

从产品开发到营销策略,我们似乎普遍缺乏独立思考,目光总是紧盯那些所谓的“领跑者”。

整个行业仿佛陷入了一场巨大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惯性之中,甚至在追逐潮流的过程中,忽略了用户最真实的需求,甚至违背了安全与成本的基本原则。

最终,一些似是而非的“伪创新”便堂而皇之地流行开来。

当然,“伪创新”的例子远不止于此,更深层次的我们在此按下不表。

毕竟,当下大多数车企的日子都不好过,都在为“活着”而拼搏。

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他们进行指责,未免有失公允。

那么,为何大家不愿意独立思考?

难道真的没有人想做真正的创新吗?

绝非如此。

笔者认为,其根源在于,当前行业对真正创新的保护机制尚不完善。

一家企业历经数年心血,研发出一项新功能、新技术、新路线或新平台,一旦投入市场并被证明是成功的,短时间内就会面临被模仿的局面。

模仿者可能直接照搬你的技术架构,甚至将你的核心团队连同技术一并挖走,更甚者,通过二供、三供的模式,压低成本,以更具竞争力的价格推出产品,外观上甚至还做得比你更“好看”。

在这样的环境下,“摸着别人的石头过河”便成了最理性的选择。

既然开发周期短,BOM成本压力巨大,看到别人成功了,不管好坏,先照猫画虎地拿来再说,这几乎成了一种必然。

在这种生态下,跟风式的“伪创新”只会层出不穷。

此外,我们的新车开发流程,长期以来习惯于“对标式开发”——先锁定竞争对手,然后在成本、性能等各个环节处处与之针锋相对。

这种思维模式和开发逻辑,或许是时候被打破或革新了。

莫要让战术上的勤奋,掩盖了战略上的懒惰。

否则,大家终将沦为“牛马”,在这场无休止的内卷中,永无出头之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