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渐浓,路灯下的二手车市场显得格外寂静。一辆崭新的电动汽车静静地站在角落,旁边几个车贩子低声谈笑,偶尔抬眼看一看这位新晋“明星”。有人抽烟,有人刷手机,他们其实心里都有一根弦,明年新能源汽车就得开始缴购置税了。总有人问,减免的“好日子”一过,车还卖得动吗?这问题就像那些未卖出的旧车,悬在所有人的心头。
先换个角度想想,如果你也是那个要换车的人,现在手里攒着两年的省下来的钱包,打算明年买辆纯电动。可一转眼,听说这个原本“从不缴”购置税的新能源车要开始“减半征收”,再过两年彻底跟燃油车一个待遇——你会犹豫吗?会马上冲动“赶在最后关头”,还是干脆等新技术出来再说?选新能源车,这到底是羊毛让渡,还是大势所趋?
回头扒拉证据,2014年开始免征购置税,到今年,政策已经走过整整十一年。这个“羊毛”给得不算小气。国家累积为消费者免税超过3150亿人民币。本以为能靠补贴把市场做大做强,结果一不留神,2024年新能源车的新车销量已经占到总销量的40.9%——不光把自己家的目标翻了一倍,还让策划当年的专家现在忐忑地琢磨,是不是自己“保守了点”。这也是汽车圈里的常态:计划定得体面,最后跑得像脱缰的野马。等到2025年这个百分之五十,看起来就是个绕不过去的坎。
当然,没有哪个政策糊弄一辈子的。减免购置税本就不是长久之计。放几颗定时炸弹:2026年起减半征收,2028年后直接恢复正常征收。有人说是收网,有人感觉是掀桌,其实只不过是政策适应市场的自然节奏。新能源车不是还需要举全国之力去“扶一把”的弱鸡了,政策是时候撤梯子,看它自己能不能爬楼梯了。
网上有人开始嚷,“不减购置税,新能源车还卖得动吗?”其实所有行业到一定阶段都要经历去补贴、拼真本事的时刻。新能源汽车的“优势期”已经过半,爬升阶段进入稳定期。没了买车省几万的“直接诱惑”,还会有人买吗?作为一个看惯了争吵的数据盲人,我只说几点:
第一,环保的大方向不会改变。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国七标准、双碳政策,这些都是白纸黑字写下来的硬杵目标。不管你怎么骂电动车,这趟车你是下不来的。
第二,技术选项其实没得选。氢能源听起来新潮,可你细看,原理就是“借道电再供能”,产氢高能耗,还得耗电制氢,转来转去绕不出电动这个圈。油车淘汰是个时间问题,增程、混动、纯电——最后都以电作为驱动力。
第三,汽车是个巨大的行业生态。你能看到的不是一个“卖了多少车”这么简单,背后是发电厂、充电桩、车企、供应链甚至相关就业——全流程联动。如果你能给国家带来几千万人的饭碗,谁还会甘心靠石油进口过日子?
再说点冷知识,每年免的购置税其实也是税收流失,对国家财政是压力。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目前国产率超过60%,已经能养活大批劳动力。国家该撤补贴了,是在逼企业进化,要的是良性而不是野蛮增长。说句阴阳怪气点的,靠撒钱哄着买车的日子谁都喜欢,可真要永远靠“送钱”,这生意就内卷成了“拉郎配”。
至于新能源车卖不卖得动,关键还是看技术进步。续航焦虑、充电速度、保值问题,一项一项都在解决中。举个例子:固态电池技术正在突破。一旦升级,充电快、续航长,不用天天担心“趴窝”,谁还会纠结多交点购置税?换电站越来越普及,充电卡成了过去式,只要出口“中国制造”蔚然成风,国内销售只会越来越稳。
当然,话说回来,政策调整总会有短期影响。明年可能有人因为省钱而提前买,也可能有人赌“新政后反而有新技术”。但新能源车终究会和燃油车一样,成为主流消费品,不再靠补贴、优惠“揽客”。一个行业成熟了,就得像成年人一样,自己负责自己的路。
偶尔站在办公室窗户边远望,会想,假如哪天新能源汽车彻底“失宠”,那些年奔走做推广的人会不会偷偷庆幸,终于不用再洗脑又一轮的政策宣讲。不管是增值税、购置税还是其他乱七八糟的助力,有多少直接拉动销售的,最后都成了过眼云烟。市场自己会选择最优解,无论有多少人吐槽、多少人“抄底”,风向早就不在小打小闹的补贴上了。
写到这里,有人要问,购置税恢复后新能源车会不会“熄火”?只能说,买车这件事,不是单纯算一笔账那么简单。你考虑的是大政策,其实企业考虑的是技术升级、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你以为补贴让买车变得划算,其实市场早已用自己成长的方式越过了补贴的钱。
最后留个问题给那批焦虑的买家和车企:如果哪天电动车连购置税都不能免了,你还会选电车吗?是因为环保信仰,还是因为技术体验,还是仅仅习惯了不用去加油站的生活?政策只能给市场设定起跑线,后面的路,要靠每个人自己跑出来。
中肯点说,买不买新能源,恐怕不只是“羊毛”多与少的问题了。等固态电池落地,下一波“技术红利”又要开盘,那时候你还会纠结政策的风吹草动吗?或者说,你会不会也想问问自己,这场产业链的变革,你是要做观众,还是做参与者?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