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余承东又出现在大家的视线里,这次带来的新闻还是关于车。华为旗下的鸿蒙智行,最近可是热得发烫。尊界S800这款新车上市还不到三个月,就收获了1.2万辆大定订单。问界M9的累计交付更是达到了22.6万辆,鸿蒙智行全系交付量更是突破了90万辆。这种速度,说是坐火箭也不过分。
说实话,市面上新车型层出不穷,可真正能卷出成绩单的不多。有的车上了一年,大定还没摸到万字头,结果华为用不到三个月就把“爆款”两个字写在了尊界S800身上。这还只是一辆新车的数据。更有意思的是,问界M9自打上市就一直稳居领导位置,把高端新能源SUV那块牌子牢牢握在手中。再一看总交付量,鸿蒙智行旗下车型整体交付量已经来到90万辆,这在智能汽车领域绝对是一份超级狂飙般的答卷。
市面上不少人吐槽,“华为就是吃了个品牌红利,用户就是迷信招牌。”可真要用脚投票,大家其实都很务实。鸿蒙座舱、智能驾驶,这些新东西用过一次就容易心里长草,说是给司机换了副“聪明大脑”也夸张不到哪去。每天出行,导航语音、自动避障、行车辅助,一个比一个灵,新老用户都夸顺手。说白了,高配用得上,低配也不鸡肋。
别看华为嘴上一直说“不造车”,实际上已然深度插手了造车这件事。跟赛力斯、奇瑞这些传统车企一联手,推出鸿蒙智行模式:你有生产线,我有科技力,一拍即合。车不是华为自己生产,但技术方案、用户体验都能打,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车联网逐步都是自家“孩子”。这也让不少“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人服气:原来中国自己的方案,也能玩得这么溜。
往大了说,这背后体现的不是一台车有多畅销,而是中国新能源车产业真正开始破圈了。过去车企拼马力、拼颜值、卷价格,现在华为代表的智能电车更要抓住出行体验、科技含量。老百姓不想再花冤枉钱买花瓶,买的是实打实的技术升级。
智能驾驶这一块,嘴上说不难,做起来才知道有多深。以前,不少品牌喊得响,真用起来还是差点意思。鸿蒙智行这回不靠噱头,技术和用户体验都在线,车主们给了真实反馈。毕竟,真刀真枪的市场竞争,订单才是最硬的筹码。用户不傻,用起来好才是硬道理。问界系列、尊界S800的火爆,再再证明了中国品牌已经有底气去和合资、进口品牌叫板。
产业升级不只体现在产品本身,更体现在产业链整体变化。华为这波跟车企合作,把软硬件系统能力输出,把鸿蒙智行打造为新标杆。国内这股风潮起来,连不少国际品牌都得琢磨琢磨,怎么玩智能驾驶,怎么跟上中国速度。别小看这90万辆交付量,这个量级对动辄上百年的传统巨头来说已经不容小视。
在新能源车跑道上,一直以来其实不是产能的问题,而是缺真正有引领性的技术。华为的打法就是不抱旧思路,不被传统条条框框束缚。高科技走业界最前头,背后绕不开的还是投入猛、研发强,一步一个脚印打出来的成绩。别说什么噱头,谁把智能驾驶做精、做细,老百姓买账了,才是真本领。说得直接点,每一张订单都是用户在用真金白银给华为投票。
理想、蔚来、小鹏这些新势力曾经也是风头无两,如今问界依然能坚挺发力,说明整个市场正变得越来越务实。华为不去搞炫技,不玩虚头巴脑的“高空画饼”,用户需求放在第一,产品体验闭环。大家发现,花的钱都实打实买到了看得见、用得着的新生活。
刚猛的数据背后是扎扎实实的技术厚度和市场口碑。市场认可,用户转头,华为也用自己的步伐回答了外界的质疑。行业里有个讲法:“越是看起来容易,越需要有深厚的底子。”这话放在智能汽车市场,真的一点不假。一帮“老互联网”玩家进场,最后还得是靠技术说话。华为不造车的口号喊了好几年,实际只有盯住智能化、深耕技术这一条路才能走远。问界的宝马梦、尊界的玩家范儿,全都得靠过硬本事支撑。
这些热闹的数据其实也是一面镜子。把用户的需求、痛点、用车体验反复拆解重构,才能做出让人愿意排队等车的爆款。尊界S800的三个月成绩,只是鸿蒙智行里一个小高潮。下一步,智能电车拼的是什么?拼的不是谁花样多,而是谁让智能驾驶真正开进寻常百姓家。
很多人可能会问,为什么是华为能走到这一步?核心逻辑就一个:技术扎实,体验到位。别的品牌也有风头,也喊着重研发,到了关键时刻,比拼的还是谁家真正用用户思维做产品。有些创新只是堆参数、喊口号,用户一体验就原形毕露。有多少企业翻船,都是败在这一关上。
现在看,华为的跨界打法给整个汽车行业做出了一个样子。没了包袱,可以放开手脚搞创新,不必被过去几十年的条条框框捆住手脚。这个时代,车不仅仅是交通工具,还是“智能终端”,出门在外移动办公、娱乐、生活全都离不开智能化。谁能抓住时代脉搏,让技术为用车体验助力,谁就能成赢家。
讲到底,现在的市场没啥护城河。你有好的技术,用户给你机会;技术拉胯,用户一句“不买账”都懒得多说。华为的打法其实就四个字——不忽悠人。把实打实的功能堆给用户,用户自然会掏腰包。这背后,是江湖用拳头说话;没有多少花拳绣腿,都是扛大旗的真本事。
大家对智能驾驶的想象空间还很大。从语音能控全车,到辅助驾驶提升安全,再到整车互联、生态互通,谁能带老百姓体验到一把科技感十足的驾驶,谁就能真正赢得市场。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只要产品力够硬、体验够好,人都愿意排队。
中国新能源车在弯道上能后来居上,绝不是光靠嘴炮,更不是靠模仿。看着华为输出了一整套智能出行体系,产业链上下游都被带动起来,这比单纯卖出几辆车意义大得多。制造业、技术研发、系统集成、用户服务,一环扣一环,每一环都得过硬才行。堆出来的销量不是昙花一现,而是市场认可。
交付突破90万辆,数据漂亮,但更关键的是,用户心里对智能电车的信任度正在发生变化。早些年智能驾驶还是“新鲜玩意”,到今天却已经成了买车的“必选项”。鸿蒙智行一步步走到今天,既踩足了技术油门,也成为产业升级的“试金石”。
行业里看热闹的多,真正能沉住气搞研发,做用户喜欢的爆款,才是真英雄。不靠套路、不靠包装,靠体验、靠技术,才最顶用。用户眼睛雪亮,技术好不好,随手一用全知晓。订单的数据,就是最后的“试金石”。
现在的市场环境里,不进则退。谁舍得砸研发、谁明白用户到底想要什么,谁才有机会抢占先机。华为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车企,但它抓住了行业变革的节点,把科技、数据和真实体验紧紧锁定。别的车还在纠结怎么推新品,鸿蒙已经在讨论怎么让智能驾驶变成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还得说一句,现在还在等风来的企业,早晚会被赶超。技术、体验、服务,层层叠加才有未来。单凭噱头、营销做不长久,硬碰硬得靠真本事。往后卷的就是核心硬件、软件能力,拼的是全部家底。
市场认可是最公正的法官。华为的这波高歌猛进,虽然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品牌照搬,但谁都得承认,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才是新能源车的下半场焦点。中国车企不再是跟随者,也有了引领的底气。到头来,真正高质量的爆款,都是市场和用户用一票一票选出来的。
答案其实很简单:不靠忽悠,技术扎实,体验到位。谁焊死在技术一线上,谁肯在用户体验上下血本,谁就能成为下一个“出圈”品牌。
说到底,不怕有人唱衰,不怕有唱反调,市场一路见分晓。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