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天籁,这位曾经的“日系三杰”之一,如今正经历一场严峻的市场洗礼。
2025年的前六个月,累计销量仅28705辆,同比锐减62.27%!
8月份更是从7月的7459辆断崖式下跌至4397辆,市场份额仅剩2.14%,在中型车市场屈居第13位。
与凯美瑞等竞品动辄月销两万台的盛况相比,这差距,怎一个“惨”字了得?
“油车”的智能化困境:天籁的绝地反击?
是什么让这位昔日巨星黯然失神?
是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新能源浪潮势不可挡?
抑或是自身产品力的老化?
从2018年换代至今,天籁的设计语言被诟病“不伦不类”,既失了原有的沉稳大气,又未能真正勾勒出凌厉的运动线条,甚至被戏称为“大号轩逸”。
更致命的是,智能化配置的短板,让它在与时俱进的车海中显得愈发“笨拙”——车机系统反应迟缓,蓝牙连接爱掉线,蓝牙钥匙全系缺席,L2级辅助驾驶、360度全景影像等主流配置仅在高配车型上才能见到。
当凯美瑞全系标配L2级辅助驾驶,大众帕萨特、迈腾也在智能化上不断发力时,天籁的“智能化短板”无疑成为了其用户流失的催化剂。
笔者的经验告诉我,在当前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汽车早已不只是交通工具,更是承载着用户生活方式的移动智能终端。
当智能手机的便捷性已深入人心,消费者对汽车的期待自然也水涨船高。
对天籁而言,固守纯燃油动力,在日益严苛的油耗法规和消费者对经济性的追求下,显得是那么的“不合时宜”。
华为赋能:鸿蒙座舱能否点燃天籁的“第二春”?
面对如斯困境,东风日产并未坐以待毙。
这次,他们选择了一条极具话题性的道路——与科技巨头华为联手,为新款天籁植入了鸿蒙座舱Harmony Space 5.0。
这不禁让人眼前一亮,甚至心生期待:一个传统车企的“老将”,能否借由科技公司的“智慧之光”,重焕生机?
这套鸿蒙座舱,可是来头不小。
它采用了全新的混合大模型Agent架构(MoLA),融合了DeepSeek、盘古等强大模型,实现了与问界、智界等华为系新能源车同源的高阶智能体验。
这意味着什么?
多媒体内容在不同屏幕间如行云流水般流转,语音指令响应如“小艺”般迅捷,甚至智能家居也能在车内轻松掌控,AR实景导航更是让导航体验上升了一个维度。
过去那些老款天籁车主为车机卡顿、蓝牙掉线而烦恼的日子,有望成为历史。
试想一下,当你在车流中穿梭,只需要对“小艺”说一句“回家”,导航便自动规划好路线,家里的空调也已提前开启,车内的音乐恰好是你喜欢的风格…
…
这种无缝衔接的智能体验,是否让你觉得,这辆燃油车,瞬间拥有了新能源车的“灵魂”?
这正是“油电同智”的魅力所在,它试图打动那些渴望智能化,却又对纯电动车的续航里程和充电便利性有所顾虑的消费者。
价格的“王炸”:16-18万区间,一场“科技平权”的革命?
如果说鸿蒙座舱是新款天籁的“智慧引擎”,那么其预售价区间——16-18万元,则堪称其“市场利器”。
相比现款车型17.98万-23.98万元的指导价,这无疑是一次大幅度的价格下探。
我们不禁要问:这是否意味着,日产正试图通过一场“科技平权”的运动,将曾经高高在上的智能体验,拉到更亲民的价格区间?
这个定价策略,精准地切入了合资B级车市场的核心地带。
它不仅有着与凯美瑞、雅阁等老牌劲敌正面较量的勇气,更有鸿蒙座舱这一差异化杀手锏。
当同价位的竞品还在为基础配置的堆砌而沾沾自喜时,天籁却用“智能”这张牌,试图构建一道难以逾越的壁垒。
这种“以智取胜”的策略,能否让那些注重体验、追求性价比的消费者,重新审视日产?
笔者认为,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价格调整,更是一次对市场规则的重新定义。
当智能化成为刚需,而价格成为门槛时,天籁此举,无疑是在为那些被高昂智能车价格挡在门外消费者,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谁是天籁的“知音”?
那么,新款天籁究竟能吸引到哪些消费者?
我想,大概有这么几类人:
首先,是那些对日产传统舒适性念念不忘的“老粉”。
他们可能曾经是天籁的拥趸,却因其智能化短板而犹豫,现在,“小艺”和鸿蒙座舱的出现,给了他们一个回心转意的理由。
其次,是那些“智能派”但又“燃油控”。
他们渴望体验前沿科技带来的便利,却又对电动车的续航、充电设施以及电池损耗心存疑虑。
新款天籁的“油电同智”定位,恰好满足了他们的“鱼与熊掌”的需求。
再者,就是那些“价格敏感型”的潜在购车者。
16-18万的价格区间,意味着他们能以相对较低的成本,获得远超同级竞品的智能体验。
这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诱饵”。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那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年轻消费者。
华为的品牌影响力和鸿蒙生态的吸引力,无疑会为新款天籁带来更多年轻的目光。
市场的“回响”:期待与隐忧并存
自新款天籁搭载鸿蒙座舱的消息传出以来,市场的反应可谓是“冰火两重天”。
一方面,是对智能体验升级的普遍期待,许多消费者表示,如果新款天籁能真正兑现“聪明的座舱”,他们愿意重新考虑。
另一方面,也有声音担忧,燃油动力在未来是否能跟上时代步伐?
竞品们也在加速智能化升级,天籁的优势能否持续?
正如“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天籁能否真正实现“活水”注入,重塑市场地位,关键在于其鸿蒙座舱的实际表现,以及华为生态的赋能深度。
当“智能”不再是新能源车的专属标签,燃油车能否借此实现“逆袭”,我们拭目以待。
笔者在此大胆预测,如果新款天籁能将鸿蒙座舱的体验做到位,并且价格坚守在16-18万的区间,那么它将成为合资B级车市场的一股“搅局者”。
它不仅能挽留一部分流失的用户,更能吸引一批新的消费者。
当然,未来的路并非坦途。
凯美瑞的均衡实力、大众双雄的驾驶质感,依旧是强大的竞争对手。
天籁需要做的,是让“智能”真正成为其核心竞争力,而非昙花一现的噱头。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对于日产天籁而言,这场与华为的跨界合作,或许正是它在市场低谷中,寻求破局的“东风”。
能否借此东风,乘风破浪,重塑辉煌?
时间会给出答案。
全部评论 (0)